“数字赋能产业革新,品牌聚力书业未来”专题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业界共探出版发行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0-28 17:15
作者:
民营书业
来源:
民营书业

10月25日,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民营书业工作委员会与湖北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数字赋能产业革新,品牌聚力书业未来”专题研讨会在武汉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乘着第二十届华中图书交易会的东风,旨在回应数字技术对出版发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汇聚行业智慧,共同探索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文化价值、通过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现场思想激荡,共识凝聚。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在视频致辞中指出,行业正站在数字浪潮的潮头,必须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他强调,“数字赋能”是新时代创新的生动实践,驱动产业迈向高效与智能;而“品牌聚力”则是对守正原则的坚定承诺,是行业价值锚定的“定海神针”。他呼吁行业同仁携手共进,以技术激发产业活力,以品牌铸就文化新辉煌。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在致辞中提出,数字赋能是产业变革的强劲引擎,它以数据为燃料、智能为引擎,推动出版发行迈向新纪元。同时,品牌作为文化价值的永恒灯塔,在差异化竞争、文化传承与情感联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智与人文融合共生,数字化为品牌插上翅膀,让品牌传播更远、更广,品牌则为数字化指明方向,确保技术服务于文化价值的提升。
湖北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秘书长陈强结合本地实践,分享了湖北在数智时代书业转型中的探索。他提出行业需直面技术融合中的关键掣肘,展示创新实践,并展望未来生态体系的构建。湖北省协会正通过承办大型书展、创办“跳出书市圈”的文化市集等活动,推动阅读与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为行业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中发协民营书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万强在致辞中聚焦民营书业的发展路径。他指出,数字赋能要求行业将技术内化为战略能力,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转变;品牌聚力则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基石,需要在数字时代善用多元媒介讲述品牌故事,与读者建立深度情感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必将催生一个更加繁荣、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出版发行新生态。
在专题演讲环节,多位来自行业一线的实践者与思考者,分享了他们在数字化转型与品牌构建路上的探索、挑战与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与思想启迪。
湖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俊波在主题演讲中,系统分享了湖北新华从“数据”到“数智”的数字化转型进阶之路。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底座、推动数据驱动业务增长、提升全员数据素养、探索AI数智应用,湖北新华实现了供应链协同、精准营销与智能服务的全面升级。他提出,未来将继续深化技术穿透力,推动AI与业务深度融合,迈向数智新阶段。
中国中医药报社信息技术总监浩云涛在《AIGC核心工具与出版实战指南:提升效率与创意的系统方法》中提出,AI工具在出版工作中最直接和显著的价值在于提升工作效率和稿件处理质量,但在准确性与可靠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需要重视及应对。AI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更深层次的语义理解与内容分析,更智能化的同行评审辅助,全流程集成与个性化服务。鼓励书业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技术,用AI赋能创意、提升效率、拓宽边界,开启更加繁荣广阔的未来。
徐州三味图书有限公司总裁王西安在《重塑价值,回归初心:出版业的时代使命与未来之路》演讲中,深刻剖析了教辅领域的价值困境与市场迷局。他指出,线下渠道存在关系垄断,线上则陷入流量内卷与客单价下滑的困境。他提出破局五策:建立全方位价值传递体系、强化数据驱动的供需匹配、回归质量为本的健康盈利模式、推动产品与渠道的精准对接、构建多方协同的健康生态,呼吁行业从“商业观”升维至“教育观”,守护文化传承与教育育人的初心。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市场运营经理贾皓在题为《数据与模型驱动下的出版新基建》的演讲中,系统分享了该社从“文献”到“数据”再到“知识引擎”的进阶之路,他提出,技术的普及会越来越快,人工智能趋势不可逆转,出版社要建立自己的智能审校平台、智能化出版流程与AI智能体体系、人机协同的生产平台、生成式的知识服务平台以及智能化品牌运营体系,以AI赋能出版业务、读者服务及品牌传播。
湖北萤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亚磊在《以书卷承载文脉,以品牌点亮人心》的分享中,阐述了实体书店在数字时代的融合之道。他提出,书店应以“书卷气”为压舱石,通过沉浸式空间、专业策展与在地文化连接承载文脉;以“品牌力”为导航仪,通过价值承诺、内容叙事与极致体验点亮人心;以“数字化”为推进器,利用数据工具、线上线下融合与阅读推广创新拓展未来。他强调,实体书店的繁荣在于“文脉、品牌与数字”的深度融合。
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内容务实,既有宏观视野的战略指引,也有微观层面的实战案例,为出版发行业在数字时代的转型与创新提供了系统思路与实施路径。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唯有坚持守正创新,推动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才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共同谱写中国书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