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读书观
发布时间:
2025-10-20 12:30
作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杨振宁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更是一位终身学习的典范。他一生酷爱读书,生前在多个场合深入谈及读书与求知。为缅怀先生,我们特从他在不同时期的发言、采访及著作中,整理出关于读书的论述。这些文字,既是先生治学经验的总结,亦是对后辈学子的殷切寄语。
多读书
尽量多读参考书,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只要时间和能力允许,一般来说,读书越多肯定对学习越有好处。有些事物和学问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懂得和理解的,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来源:《人民日报》(1980年3月26日)《科技人才培养和学校、科研机构的管理》)
兴趣与读书
中国的一些古语不足为训,如“十年寒窗”之类就是要学生苦读。我认为,一个人读书觉得很苦的话,要把学问做得好,要出成果,恐怕是很困难的。十年寒窗,埋头苦读,不是我的形象。我是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
(来源:摘编自《为什么他们可以成为大师:7位华人诺贝尔科学奖得主的成功法则》科学出版社)
我觉得一个人用功读书是好的,可是除了用功之外,应该想办法发展个人的兴趣。青年人应该多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即使是一知半解,也比完全不懂来得有用。青年人应该常常到图书馆去浏览一下,开卷有益嘛!要随时随地把自己的知识面拓宽一些。
(来源:《杨振宁谈读书与治学》暨南大学出版社)
教育与读书
Moyers: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东方的教育方法?他们又应该从我们这里学习什么?
杨振宁:这两个问题都非常重要。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不知道说什么。我以前就想过了。我想它涉及面广,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我不够专业。至于第二个问题——中国应该从美国教育体制学习什么?我跟在美国的中国研究生,跟中国领导人,跟中国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教授和学生多次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我试着鼓励中国学生先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不是只学习书本上的东西。如果你阅读期刊,你能够找到更新的、有发展空间的知识。中国的教育体制偏向于过分训导学生。你学完一本书,再学另一本书,然后又一本书。你的眼睛被蒙起来了,你不会尝试去看别的东西。人们不教你要独立思考,人们叫你做这个做那个,说你如此就会得心应手。虽然在很多事情上的确如此,但结果往往是学生倾向于只学习,只等着别人告诉他们接下来做什么。
(来源:《曙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读书的方法
针对一些中国学生读书比较“死”的特点,杨振宁提出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第一,尽量多读参考书,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他指出,只要时间和能力允许,一般来说,读书越多肯定对学习越有好处。有些事物和学问并非一开始就被人们懂得和理解,但是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第二,不要死钻牛角尖。他说,对于一个课题,如果经过长时间的钻研仍然解答不了,不妨暂时搁一下,换一个新的题目。经过一段时间,有了新的启发,原来解答不了的难题便可能迎刃而解。
第三,采用“渗透性”方法。他说,有两种对应的学习方法,一种叫作“渗透法”,另一种叫作“按部就班”。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知识的积累更是如此。知识往往在你不知不觉、似懂非懂中积累和丰富起来。不要害怕打破那种“按部就班”的常规。
第四,推演法和归纳法结合,更注重归纳法。他在西南联大读书时,学习方法主要是推演法,是从数学推演到物理的方法。到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后,他跟导师泰勒学习,使用的是倒过来的方法,从物理现象引导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他认为两个地方的教育都对他以后的工作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尽管推演法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做学问的扎实基础,他却更看重归纳法的学习。他说,归纳法的起点是物理现象,从这个方向出发,不易陷入形式化的泥坑。对于今天中国物理学教学体制的更改,他感到很高兴,他指出:多增加一些不绝对严密的、注重归纳法的课,对于学习会有很多好处。
(来源:《晨曦集》 商务印书馆)
文学与科学
杨先生微笑着说:“文学是我们人人都能欣赏的,我年轻时非常喜欢看文学作品,前些年我看了《第二次握手》,写得不错。我当然也看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标题很好,但这个数学问题非常复杂,难以证明,数学研究所收到过一大麻袋的论文,都说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事实上非常难,徐迟说,陈景润还差一步!”
杨先生对于传记类作品的见解令我印象深刻。他注意到,国内把传记说成“传记文学”,既然是“文学”,就掺入了作家的想象和虚构。但西方的传记是很严格的,必须根据史料和事实去写作,假如作者加以想象和发挥,必须讲清楚是作者自己的意思。他的观点是:传记就是传记,不要用“传记文学”这个说法。“我们读《史记》,太史公作史也是会发表意见的,可是太史公讲清楚了哪些是自己的看法。”
杨先生说,首先,文学与科学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想象力。越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越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我们搞科学研究,同样需要想象力,科学家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其次,文学家和科学家一样,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文史专业的人或许以为,画家、音乐家、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科学家是研究事实的,并无风格可言,这是错误的。文学作品和科学家研究都是有风格的,什么叫风格?拿物理学来说吧,物理学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特殊的美和妙,每个物理学家对于物质结构的美和妙,感受是不同的。正因为有不同感受,在确认研究方向和方法时定会有所不同,这个不同就是风格。也就是说,科学家对物质结构美和妙的感受,会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科研风格……
(来源:《解放日报》(2023年12月24日)《那年,听杨振宁谈文学》)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