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是明天的路
发布时间:
2025-10-11 15:24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来到新疆这片广袤、神奇、瑰丽多彩的土地,我不禁想起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它融文学、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千年以来绚丽多姿的生活和高尚优美的情操,是一部用音乐语言叙事和抒情的文化艺术百科全书。
来到新疆,我还想起了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玛纳斯》。《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口头传唱的史诗,以英雄玛纳斯及其子孙共八代人的故事为核心,展现了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敌、追求自由的民族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玛纳斯》与藏族的《格萨尔》和蒙古族的《江格尔》被列为中国三大少数民族史诗。
《木卡姆》和《玛纳斯》的故事给了我们几个启示:首先,人类的情感、道德、性格、智慧等特征,是靠着相应的文化载体传承下来的,并且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不断融合、碰撞和发扬光大,进而形成民族的、区域的文化特色;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民族的特色最终汇集成了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优秀文化依靠图书等出版物来记录、保存、研究、传承、光大,因此,出版是最基础的文化建设,作为出版人,我们深以为荣。再次,出版的意义在于传播文化,在于促进阅读,在于让更多的读者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增进才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阅读积累文化、提升智慧、修身养性,做一个明理练达的人;通过阅读集思广益、洞察人生、形成观念,做一个自主、自由、自在的活得通透的人。
阅读,这场跨越千年的精神跋涉,不仅记录着文明的足迹,更在为每个个体、每个时代创造新的文明铺就前行的方向。
为何读书:阅读是人生意义与乐趣的双重馈赠
英国作家毛姆在《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说:“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这恰是阅读最本真的意义——它既是精神的港湾,也是成长的阶梯。
阅读更深远的意义,在于知、智、识。知是知识的积淀,智是智慧的增长,识是形成独立的见解与思想。从《诗经》里的草木虫鱼,到《论语》的“和而不同”,再到《时间简史》中的宇宙奥秘,阅读让我们在方寸之间触摸到人类文明的全貌。当我们阅读各种经典的时候,经典也在反复滋养着我们的认知,让我们在时代浪潮中保持清醒的独立见解。
如何读书:阅读是勤苦与多元的双重支撑
古今中外的学者,围绕读书的意义与作用、方法与技巧、经验与引导,以及读书带来的成就、读书的趣闻轶事等,出版过许许多多的有关读书的“书”。
有关苦读和勤读方面。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隔篱听书、减油灭灯、牛角挂书、以荻画地、燃火复诵等苦读、勤读的古代故事,比比皆是。吴尚之先生的《中国古代读书故事》中,就收录了80个这样的故事,说明阅读从来不是轻松的消遣,而是需要毅力的修行。
有关精读与泛读,深阅读与浅阅读,读经典与读一般书方面。比较广泛的阅读量是成为读书人的基础,一定方向的精读、深度阅读是成为学问家、专门家的前提。金克木在他的《书读完了》一书中,强调“读通”比“读完”更重要。日本教育家斋藤孝在其著作《深阅读》中,针对信息碎片化时代阅读能力退化现象,提出通过深度阅读重建精神世界的理念,强调经典阅读能帮助读者抵御信息洪流,从人类思想深层汲取智慧。
有关读书与读屏,纸本阅读与数字化阅读方面。在网络时代,我们既要有所筛选,找到自己的阅读“雅好”和阅读需要,又要有所扬弃,珍惜自己的时间、生命,还要积极适应数字化生存的需要,拥抱数字化阅读。重要的不是载体,而是“阅读”本身。
有关读书与游学的关系方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读书人的传统。游学不仅是求学问道的方式,更是增长见识、结交名士、体察民情的重要途径。阅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书读活。
汉代司马迁20岁时从长安出发,壮游天下,写就“史家之绝唱”——《史记》。唐代李白25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留下众多千古名篇。宋代朱熹、陆九渊讲学书院并游历天下,两人在信州鹅湖寺展开“理学”与“心学”的“鹅湖之辩”。明代徐霞客游历30年,写成《徐霞客游记》,堪称科学游学典范。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
有关阅读的方法与智慧方面。宋代朱熹关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的“六条读书法”,反映了读书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要求,具有深刻的借鉴价值,影响中国文人读书方式近千年。元代程端礼根据“朱子读书法”编著的《读书分年日程》,更是被奉为读书人的圭臬。按照《读书分年日程》的“六条读书法”规划,读书一要循序渐进,从童蒙到成年逐步进阶,从《四书》到《五经》拾级而上;二要熟读精思,“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遍千回,每一回的字缝里都渗出自己的心血与汗水,譬如苏轼读《汉书》,每读一遍便有新得;三要虚心涵泳,放下成见,避免先入为主,让文字像水一样漫过心田,让心田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养分;四要切己体察,将书中道理映照自身与现实生活,譬如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五要着紧用力,珍惜光阴,用“日程”逼出恒心,譬如朱熹所言“为学须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六要居敬持志,以恭敬之心坚守读书之志,把每一次开卷都当作一次庄严的“朝圣”,不为外物所扰。
这些智慧与西方阅读理念奇妙呼应。美国学者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层次,把一本书从“看见”到“看透”,再到“比较”,最后形成“系统”,这与“循序渐进”异曲同工。英国脑力开发专家东尼·博赞在《快速阅读》中强调的“快速阅读”技法,用思维导图把“字”变“图”,强调眼睛与大脑协同,让信息在左右脑之间搭桥,这可视为“着紧用力”的现代演绎。
中国现当代作者中,胡适先生主张“博精相辅”、林语堂强调“快乐读书”……这些都让古今中外的阅读智慧形成了和谐共鸣。各种读书方法虽有不同,却指向同一个方向,就是:让文字穿过身体,成为骨骼里看不见的钙。
如何读有所成:个体与时代的双向成就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终成万世师表;三国吴将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蜕变,印证了“开卷有益”的真理。鲁迅读书,笔记、批注、校勘逾百万字,于是有了《中国小说史略》的“绝唱”;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图书馆横扫航空学文献,终成“航天之父”;金克木晚年自述“书读完了”,其实是读出了纵横驰骋的思想“坐标系”。各种读书故事的背后,都是阅读对个体命运的重塑,也是个体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今天,我们要仰望星空,要读经典,读人类文明的精华。因为“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论语》《荷马史诗》《战争与和平》这些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经典,是文明的“压舱石”,也是阅读的“基本盘”。它们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人性的永恒与时代的变迁。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而经典正是图书馆里最璀璨的星辰。
今天,我们更要立足当下,读当代的主题出版物,读我们自己正在经历的鲜活的时代故事。这是我们把握时代脉搏的指南,可以从阅读中获得磅礴的力量。众多优秀的当代著作,紧扣国家战略与科技前沿,记录了新时代的科技、文化、经济成就,关联着现实的生活和民族的追求,兼具学术性与大众可读性,因此得以广泛传播与阅读。这些著作的广泛阅读,都印证着一个道理:个体的阅读积累,终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引导我们为建设强大国家、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当我们巡视那些传承千年的经典和鲜活的当代作品的时候,当我们翻阅那些被一遍遍翻阅过的图书纸页的时候,我们正是在践行一个朴素的真理:那些我们读过的书,终将铺成走向未来的路。从古代的个人阅读、书院交流,到近现代各种学校的集体学习、规范化学习,再到今天全民阅读的蓬勃兴起,人类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歇。从校园里孜孜阅读的莘莘学子,到边疆乡村图书馆认真读书的农牧民,再到城市书房里专注看书的年轻人,无数人正在用阅读编织着未来。那些读过的书,终将化作面对困难时的勇气,解决问题时的智慧,辨别方向时的清醒。读过的书越深入,未来的道路越宽广;读得越虔诚,道路越平坦。一路读下去,我们的步伐就会行稳致远,美好的明天就会向我们走来。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