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精神如何引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
发布时间:
2025-11-11 09:09
作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同志对邹韬奋同志的评价,跨越时空,依然如星火闪烁。
今年是邹韬奋同志诞辰130周年。在11月8日第26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我们请长江韬奋奖和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代表,分享对韬奋精神的思考和践行。他们表示,要学习邹韬奋同志尽瘁国事、以笔报国的爱国赤诚,追求进步、心向光明的笃信之志,大公无我、服务大众的人民情怀,弘文传道、开拓进取的创造之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我们学习先生“尽瘁国事、以笔报国的爱国赤诚”
“上军校时,我学新闻专业。在教员讲授邹韬奋语言风格的课上,我第一次‘认识’了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新闻出版家。在抗日烽火中,他以笔当枪,走访工厂、农村收集素材,撰写文章,揭露日军暴行。自此,韬奋先生成了我崇拜的偶像,韬奋精神激励着我勇毅前行。”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解放军报社总编室原副总编辑刘明学深情回忆与韬奋精神的结缘。成为一名报人后,他将爱国赤诚的军人品格融入新闻事业。
登南沙礁盘、穿北疆大漠、攀西陲冰山、犁东海浪涛是刘明学的常态。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汶川抗震等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同事评价他:“刘明学一半是编辑,一半是记者。”时刻准备出发、时刻迎接挑战、时刻投入战斗。
在海拔5100米的西藏隆恩拉达坂,他因高原反应生命垂危。“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军医急切地催促着。
经过彻夜急救,刘明学终于挺了过来。他庆幸,遗书中的“如果”没有成真。
如此艰险,只是他新闻生涯中无数次赴远蹈险的一个缩影。刘明学说:“‘至人所未至、见人所未见’,这是我的职业信条。”
要写出视通万里的新闻作品,必须扎根芳香的泥土,抓住那些“小荷刚露尖尖角”的时代趋势,做到春风化雨引领导向;要以察大势、谋大事的思维,科学判断新闻线索,努力触及事物的本质、问题的要害,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这是刘明学所认为的韬奋精神对新时代媒体人的宝贵启示。
我们学习先生“追求进步、心向光明的笃信之志”
韬奋先生“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的理想信念,像一座精神熔炉持续锻造着后辈新闻从业者。
“做好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像韬奋先生那样厚植至深至诚的人民情怀。‘勿忘人民’方能长有‘铁肩’,方能担得了‘道义’。”第十七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经济参考报社经参调查室主任王文志说。
20年来,他持续深耕调查报道领域,曾三上祁连山高寒区、四入柴达木无人区,多次推出重大环保问题报道。他经过两年多调查后采写的《青海“隐形首富”:祁连山非法采煤获利百亿至今未停》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新闻实践中,我了解到,很多同行以‘党中央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为着眼点,不仅敢于揭示问题,更努力以建设性报道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我们有一个共识是,所有受欢迎、产生较大影响的稿件,无不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是不断奉献出优秀新闻作品的法宝。”王文志说。
“回顾我个人新闻业务上的点滴进步,无不印证了韬奋先生职业品格的标杆意义。”近年来,王文志每年在基层、在现场的时间都超过120天。“越是在复杂传播环境下,我们越应像韬奋先生一样恪守职业操行,不断淬炼庄敬自持的职业品格,抵制浮躁风气,践行‘四力’要求,以工匠精神创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韬奋先生主张“记者,说到底,是社会的良心”。坚守社会的良心,也需要回到原点,捍卫新闻生命。
“面对热点事件,我们要求自己抵达现场,找到当事人,严谨求证。”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解放日报社原点栏目主编王潇说,栏目取名时蕴含着“回到新闻原点”的思考。“我们的报道从未放弃对文本和叙事方式的追求,我们致力于将严谨的调查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同时,我们也积极拥抱新技术,从数据挖掘到融合报道,努力让主流的、深度的内容,通过更现代、更贴近受众的形式传播出去,让正向的价值观在创新的表达中真正深入人心。”
“韬奋精神对我们而言,不是历史书里的概念。它就是采访时的求真,是写稿时的较真,是永远觉得‘还可以再往前一步’的自我要求。”王潇说。
我们学习先生“大公无我、服务大众的人民情怀”
韬奋先生一生以“竭诚为读者服务”为宗旨,强调“读者至上”。新时代如何理解和践行“读者至上”?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高级记者杨川源认为,以前的“读者”,就是全媒体时代的“用户”,而“服务”就是“扎根”、是“发现”、是“帮助”、是“传播”。杨川源坚定地说:“弘扬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价值观,我们需要更加过硬的本领,通过优质内容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
今年是川源蹲点团队连续第七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从2019年三等奖起步,到2020—2022年连获3个一等奖,再到2023—2025年,先后凭借《阿伟书记的承诺》《演出之后》《寻找“王荣浩”》连续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典型报道二等奖两次、一等奖一次。这是川源蹲点团队深深扎根基层、坚定践行“四力”的丰硕成果,也是他们作为记者向新时代交出的一份答卷。
正是因为深入基层,记者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搜寻到这些平凡中孕育出的伟大,艰难中托举出的奋进。越走近,越走进,越鲜活,越真实,越“时代”。越到急流险滩、爬坡过坎处,越需要有“扎下去”的定力、“强起来”的决心。
杨川源说,继承和发扬韬奋精神,川源蹲点工作室将继续秉持初心,守正创新,深耕基层,不断以“内容焕新、形式创新、思路革新”巩固和提升基层内容生产队伍,推进改进作风文风,以实干担当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作为韬奋先生家乡的晚生后学,我常常感慨先生‘永远立足大众,毕生服务大众’的新闻志向,也把‘立足大众、服务大众’当成我们的工作指南。”第十八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江西日报社副刊部主任李滇敏从事专副刊编辑工作31年,在她眼里,副刊的底色应该是温暖的。
李滇敏这段时间一直在读聂震宁的《心向光明:邹韬奋传》,被韬奋精神感动的同时,更深刻地受教于他的新闻思想和办刊理念。“韬奋先生每天要用半天来看读者来信,他还用心回复读者来信,‘不逊于写情书,一点不肯马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说。
江西日报社副刊部一直紧贴着读者的需求办副刊,始终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李滇敏真情表达:“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语境下,我们积极联合读者‘亲友团’,扩大副刊‘朋友圈’,把读者纳入副刊作品的生产环节,把读者变为副刊内容的生产者。在我心里,副刊作品是我们写给读者受众的‘情书’。”
我们学习先生“弘文传道、开拓进取的创造之才”
“韬奋精神是我扎根青海循化的精神坐标。作为基层传媒人,我将始终让韬奋精神在基层传播实践中永葆活力。”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马忠明在基层宣传工作中勇于创新,推动汉语、藏语、撒拉语三语播报,让党的声音跨越语言障碍,让每个民族同胞都能听到贴心话语。
“韬奋先生‘以笔为剑’的担当,指引我在融合时代深耕实干。”面对县级媒体发展瓶颈,马忠明带领团队首创“AI+XR+纪实短片”模式,用技术创新让基层故事更鲜活。作品《锦绣山河看变化》获得中国新闻奖,印证了韬奋精神中“事业性与经营性统一”的智慧——唯有让基层声音传得开、听得进,才能真正践行“为大众作喉舌”的使命。
“做融媒时代的速写者、冲浪者、共舞者。”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主任尹中和他的团队敏锐把握时代脉搏,以创新表达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这与韬奋先生倡导的“明显畅快”文风、反对“尾巴主义”的创造精神一脉相承。
“国之大者,我之所为。”尹中的话语铿锵有力。从《县委大院》到《大国文脉》,他和团队以“新闻大片”凝聚社会共识,呼应着韬奋先生当年以《生活》周刊为阵地的家国赤子之心。
“韬奋精神之光,在其改革创新。品质至上的追求、明白畅快的文风,改革之举缔造刊物增长奇迹。”尹中认为,当今科技狂飙飞进,传播格局剧烈变革,更需要记者练好本领、敢于创新,用受众爱听爱看的方式,打造更多好作品,为深化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贡献更多力量。
精神如炬,光照征程。
“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韬奋先生的话语犹在耳畔……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