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爱国志士,著述救国

  一 艰难求学 砥砺品行

  1908年农历九月,祖父在江西余江老家去世。11月,邹韬奋随父亲回余江奔丧,并扶前一年去世的母亲的灵柩同往,在老家住了4个月。

  邹韬奋在一生当中,只到余江老家去过一次。老家对他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他在以后的著述中没有任何记载。

  1909年春,邹韬奋回到福州。原来的塾师另谋高就了,新的塾师还没有请到。于是,邹韬奋的学习就成了问题。后来,邹韬奋和他的叔父邹国坷一同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时年15岁。

  1912年秋,18岁的邹韬奋在福州工业学校肄业。邹韬奋1913年升中院,1917年升上院电机工程科,1919年9月考入圣约翰大学,在南洋公学共学习了8年时间。

  二 艰苦创业 改造社会

  1926年10月,邹韬奋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从此开始了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生涯。他凭着“服务上之彻底精神”,“确也不忍薄待它”。他明确宗旨,锐意改革,密切联系读者,使《生活》周刊日益为社会各界所认知。

  

 

  生活周刊社过德楼外景

  做编辑、记者何于邹韬奋的“天性”。他“对于搜集材料,选择文稿,撰述评论,解答问题,读感到极深刻浓厚的兴趣”,他的全副精力和工作融为一体。

  邹韬奋不是为办刊物而办刊物,更不是为了成名人谋厚利而夙兴夜寐办刊物。他办刊物,实实在在地带有浓烈、悲怆的经世致用思想。刊物从他接手时每期不足3000份,到1930年增至12万份,1932年突破15万份大关,开创了当时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

  三 披肝沥胆 投身抗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7月31日,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邹韬奋等7人释放出狱。面对国人的支持和努力,邹韬奋心里十分感动,他由衷地表示:“我们报答之道,只有更努力于救国运动,更致力于大众谋福利的工作。”

  同年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次年7月该刊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更名为《全民抗战》三日刊。

  为了满足全国各界朋友的爱国民主要求,他还先后出版了《全民抗战》战地版五日刊和《全民抗战》通俗版周刊,在上海出版了《抗战画报》六日刊。

  

 

  《全民抗战》销售量突破30万份,居全国刊物发行量之冠,鼓舞了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志,有力地推动了爱国民主运动的发展。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邹韬奋只得再度流亡。在中共的帮助下,邹韬奋前往东江、苏北抗日根据地。他说:“过去十年来从事民主运动,只是隔靴搔痒,今天才在实际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带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眷恋和深情,与世长辞,享年48岁。

  邹韬奋(1895-1944),江西省余江县人,生于福建省永安县,中共党员。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1944年7月24日在上海病逝。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韬奋基金会 2012,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0721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864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 

联系方式

地  址: 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院7号楼

邮政编码: 100009

联系电话: 010-58757389

联  系 人: 周老师

公众号二维码

图片名称

微博二维码

图片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