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介绍
韬奋先生印象
发布时间:
2012-07-05 00:00
作者:
郭沫若
来源:
瀛谈百代传邹子,信史千秋哭贾生。
这是我在一九四四年写的挽韬奋先生的一副对联,因为那年的十月一日在重庆的朋友们要开会追悼,我赶着写出来的。我还记得是用一张四尺宣纸对划开来,写上的。这联辞在我自己认为表示得比较贴切,不过由别的朋友看来,或许会感觉它的浮泛吧。
我和韬奋先生相识是在七七事变以后。在这之前韬奋在舆论界、文化界,嶒嵘地奋斗着的时候,我正亡命在日本。当时是远远地但却兴奋地瞻仰着下风。事变后在七月二十七日我回到上海,我们虽然同在上海住过一段时期,但因为各忙着各的工作,很少接近。在上海成为孤岛之后,我们是同一只船撤退的。那是一只法国船,船名我不能记忆了。那只船差不多满载着上海各界的知名人士。廖夫人何香凝先生是在这只船上的,韬奋先生、金仲华先生,还有好些熟朋友都在这只船上。开船是十一月二十七日,我记得很清楚。就在这一天,在开船后。韬奋先生和我在二层的甲板上品排着走来走去,一面走一面说,说了将近有一个钟头的光景。这可以说是我同韬奋先生最亲密地谈话的第一次,而且也是唯一的一次。我们虽然是同船到香港,但我在香港暂时留下了。韬奋先生则和别的朋友经由广州梧州直往桂林,再由桂林转达武汉。后来我也到了武汉。在抗战初期我们虽然同在武汉,武汉撤退后又同在重庆聚会过,但我们见面作单独谈话的机会很少,甚至可以说不曾有过。因此,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船上邂逅的那一段纪念,留在我的脑里最深。那时我们还怀抱着许多幻想。我那时很想到南洋,因为韬奋先生到过南洋,我便请教了一些那方面的情形,同时又谈到苏联和其他的国际形势。韬奋先生对于桂林和新疆方面的工作也抱着很大的希望,认为从边疆着手,可以促进现代中国的全面化,神圣抗战的全民化。南洋我没有去成,韬奋先生对于边疆的希望后来也成了泡影,但我们在船上的那一段谈话是使我永不能忘记的。我那对联中所说的“瀛谈”,与其说是从韬奋先生的著书如《萍踪寄语》或《苏联的民主》之类得来的印象,认真说主要就是指我们的那一段谈话。
我比韬奋先生为邹衍,或许有人以为只切到一个“邹”字吧,更或许会有人感到瞠惑,怎么竟把现实明朗的韬奋先生和阴阳五行的怪论家相比?这个我须得加以说明。邹衍,在我认为正是一位现实明朗的有气魄的一位学者。他的著书可惜失传了,剩下的遗说,骤看好像是夸诞,但他所讨论的范围是限于历史和地理而方法是由小以验大。虽然多少不免失之夸张,但在两千多年前他就是预言到整个地球的一个近似的情况,那倒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他把阴阳对立而生变化以说明历史的演变,以简单的原素周期律--五行的生克来肯定革命的可能,这是更有远见的惊人的宏论。可惜当时实验的工具不够,没有人来实验他的大九州之说,那简单的原素周期律也没有更细密地推进,而且变了质而已。阴阳五行之成为了怪论只能怪秦汉的一些“不通”的方士,邹衍是不能负责的。在这注重历史与地理的现实立场,而眼光宏阔可以开拓百代的心胸这一点上,我认为以邹衍来比韬奋,是再贴切也不过,对于韬奋我并不敢有所辱没。
韬奋先生是最关心青年的人,他真是一位理想的青年导师。而韬奋先生所给他人的印象,特别在我的心目中,也始终显得是一位青年。不仅他的精神是那么的年青,就是他的面貌、风度也总是那么年青。他的身材适中,面目秀丽,口齿清白,态度纯真,我始终感觉着他只有三十岁左右那样的年龄。我相信别的朋友对于这一层一定也有共感吧。而韬奋先生是极热忱的爱国者,他的文章有神,为国事慷慨陈辞,感人至深也至广,这更是大家所公认的事。因为韬奋先生给我印象那么年青,而痛陈国事的文字又那么磅礴有力,所以我印象地感觉着他就像汉朝的贾谊。贾谊,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永远年青的爱国政治家,他的痛哭流涕的《陈政事疏》到今天都还感动人,他的年龄虽然隔了二千年,依然被人称为“生”而感觉着亲爱。我对韬奋先生也正有这同样的感觉,我相信百代的后人也永远会把韬奋先生当成为一位青年的吧。但贾生为时代所限,不免感情用事,只是偏于爱国,偏于爱当时的王室,而韬奋先生自然是远远地超过了他。韬奋先生是在理智的光中泛爱人民的。虽然热忱爱国,而韬奋先生爱的是人民的国。要把邹衍和贾谊加拢来才把韬奋先生的印象表示得比较完全。但也只是比较而已。韬奋先生本质是革命家。革命家的韬奋先生就是革命家的韬奋先生,那是前无古人的。我是不是应该“哭”韬奋呢?或许不应该,因为韬奋是永生了,他在历史上永远不会死。但我在感情上依然要“哭”,就在今天我也想“哭”。一九四四年十月一日在重庆银社追悼韬奋先生的大会上,我有一篇哭先生的哀辞,那时最恳切的心声,我记得当时到会的几千人都是曾经同声一哭的。
我不感觉惭愧,我要含着眼泪作一个韬奋先生的诚实的学生。
(原载1947年7月12日《世界知识》第16卷第2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