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聂震宁给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9):学会与各部门合作
发布时间:
2020-01-03 00:00
作者: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书同兄:
上次写信咱们讨论了编辑的基本功问题,感觉说得还不够全面,信发出后总觉得有点儿言不尽意,或者说,我总觉着,关于编辑出版人的基本功,似乎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讨论问题,倘若我们希望有所深入,就不能在人们通常的共识这里停下来,否则就是人云亦云了。讨论问题如果一味地人云亦云岂不太无所作为了吗?
感谢中国编辑学会,他们邀请我出席于这个月18日召开的学会年会,而且给我的演讲出了个题目:《编辑的基本功修炼》,促使我把咱们在信中讨论的问题又作了一番思考。一番思考还就有一番心得,我对编辑的基本功又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经过一番思考,我注意到,我们通常一说到编辑基本功,总习惯谈到编辑校对的知识把握、语言文字基本功。其实这是不够全面的——尽管现在全行业对编校质量较之以往更加重视。
在现代出版业,一个出版项目的责任编辑,需要在联系作者、确定选题、审读书稿、编辑文稿到书装印制、策划营销等环节上都要有一定的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学术研究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主要内容,小学则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内容,因而小学成为语言文字学的别称,大学往往特指思想学问,也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想而知,小学——文字学需要基本功,大学——思想学问同样也是有基本功的。
一个优秀编辑,不仅在文稿编辑上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编辑的其他环节也要有良好的基本功,其中道理不言自明。上封信里我提到《匠人精神》一书,认为“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讲的全是为人处世的态度,现在看来,我的理解简单了,停留在了“术”的层面。说到底,“30条法则”讲的主要是“道”,是关于工匠精神中的思想修养和学习精神,也就是中国古人所主张的“大学之道”。如此想来,“大学之道”应当既是我们编辑这个职业的基本功,也是最高境界。
我把这一点点心得在演讲中跟与会的编辑同行做了简要的交流,大家回报我比较热烈的掌声,后来还有朋友专门发来微信点赞。外国人不是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吗?上帝笑不笑我们不得而知,可至少眼下是同行就点赞(一笑)。
书同兄,我今天给你写信,并不主要跟你再谈编辑文字基本功问题,不过,所谈还是与编辑基本功有关——学会与社里各部门友好合作,也是一个优秀编辑的基本功。
你说贵社今年最后一个周末要到郊外召开年终总结大会,全体员工都要参加。这样的会议对你们这些新员工来说,可是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你不是说过想尽快多结交一些社里的同事吗?说是进社半年,除了跟校对部的人接触得比较多之外,再就是跟本编辑室的老师和同事算是熟稔了,至于其他几个编辑室,大都只是脸熟,充其量是点头之交,谈不上认识,更不要说熟悉了。那么,现在可就是广结善缘的好机会。只要书同兄用心准备,机会一定会垂青你的。只要你有热情,就一定能找到机会跟其他编辑室的同事多交流,以能者为师,而且还能转益多师。在郊外开会,闲暇时间也就是三五成群,散步聊天,同事之间不经意间就会熟悉起来了。
其实,我特别想提醒你的还不主要是跟编辑同事的交谊——尽管编辑之间的交谊对你今后的编辑工作肯定很有裨益——我特别想提醒你的是,社里可还有装帧设计部、出版部、市场部、发行部等部门,建议你要设法跟这些部门的同事熟稔起来。我从业数十年,见到过不少编辑与各业务部门成功合作的经验,也见到过一些编辑不善于处理跟业务部门的关系,闹得不可开交的教训。有人宣扬“关系就是生产力”,主张到处拉关系搞不正之风,这个当然不好;可是,为了多出好书,同事之间建立友好关系,加强合作,“关系就是生产力”,这是一条真理。
有些编辑在装帧室、出版部都有合作得比较默契的同事,如此一来,对于自己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的装帧,常常是双方只要做一番认真沟通,装帧方案很快达成共识,而接下来出版部在材料和印装质量上再精细一些,结果是样书刚一送到编辑部,同事们无不叫好,直让人眼馋嫉妒。反过来,也有这样的编辑,平时不太有心思搭理别的业务部门的同事,对着装帧设计方案,就知道生气斥责“太土太俗”,自己的样书送来,一看就受不了,抓起样书冲到出版部大骂“狗屎”。好吧!“太土太俗”也好,“狗屎”也好,一切都晚了,只要没有质量上的硬伤,出版社不可能因为个别人这样那样不喜欢而重头来过的。
有些编辑,常常进出于市场部、发行部,跟这些部门的业务主管随时交流,甚至还会领着著名作家跟这些业务主管直接谈书稿,讲推广计划,努力做好市场宣传和发行业务的参谋和帮手,他们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营销就是顺畅,该火的一定火,看上去不可能畅销的最后也卖得不错。反过来,有的编辑经常不拿正眼看这些营销业务人员,以为他们不懂先秦古希腊,外语也不怎么样,可是自己编辑的书卖得不够好,就怒目圆睁,斥责“这些人素质太差”“这些人不懂书”。好了!“素质太差”也好,“不懂书”也好,一切也都晚了,全社那么多卖得好的书是他们卖出去的,你一个孤芳自赏、自鸣得意的编辑说了不算。
我认识一位老编辑,从业30多年,其中有25年,他担任责任编辑的图书的装帧,多是交由社里一位与他交情比较好的书装设计师负责。他们合作的书既因为内容质量高获得过多项国家大奖,也因为装帧设计水平高多次获得全国书籍装帧设计大奖。后来那位书装设计师在自己的专著里就文稿编辑与装帧设计人员的合作做了专章讨论,就“编辑如何审订装帧方案”“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关系”“从选题确定初就介入对装帧设计的策划”讲了很中肯的心得。
这位书装设计师用“同明相照”“同气相求”来概括文稿编辑和装帧设计者的合作,很是传神,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他说,文稿编辑应当做“半个装帧家”,应当懂点装帧,应当善于从整体上把握装帧方案,为装帧设计者当好参谋、助手,提前把自己对书的理解、对装帧的企望告诉设计者。文稿编辑要善于挑选最合适的设计者,能与设计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引导设计者;要允许设计者有自己的想象空间;不要把一些苛刻要求强加给设计者;要学会把握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很好地支持设计者创意要出新、要超前的构思;要对先进的印制工艺和装帧材料有特殊的敏感。总之文稿编辑要有一个正确的装帧观。
编辑要得到更好的成长,一定要融入出版社这个大团队,在团队力量的支持下成就自己的业绩。前不久读到一位出版社社长的一篇文章,文章讲的就是要发挥出版社的团队力量。那位社长认为,要出精品,一定要有团队合作,共同发力。2018年以来,那个出版社为了一套明星畅销书,从社领导到一般员工,大大小小开了几十次“头脑风暴”会议,而且每次会议之后,必定有人跟进和落实。现在那个出版社已经形成了紧急事件随时召开解决问题碰头会的常规做法。在共同的认知下,过去编辑与发行相互埋怨、推卸责任的陋习得到了改正,代之而起的是发行尽其所能在编辑执行选题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编辑在图书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方面主动听取发行的意见,全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使得大家看到了出版社的希望。
前面说的是出版社在社长带领下的合作,其实部门与部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合作更容易,只要你有宽阔的胸怀、真诚的热情,哪有合作不了的事!北宋大儒张载说,“心大则万物皆通,心小则万物皆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要学会合作,一定会使得你在出版社心想事成的。书同兄,预祝你与同事们的合作成功!
专此。祝你
新年快乐!
聂震宁
2019年12月26日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