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从精品出版看编辑品格——读聂震宁《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有感
发布时间:
2020-11-13 00:00
作者:
刘逸(海南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由于多年从事出版工作的缘故,笔者对有关出版业和出版人的著作一直怀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早些年美国出版人格罗斯主编的《编辑人的世界》、日本出版人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溃》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人书系”等,都是笔者的案头书。这些读物虽风格各异,但每每读来,都能给人有意义的启迪。
如果说上述著作大多是“外国视角”的话,那么,笔者尤其关注出版业的“中国经验”。在当代中国出版人的著作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聂震宁先生的“编辑出版系列”。自2004年以来,他已经推出了14本相关读物,颇受读者青睐。作为中国出版集团原总裁和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具有丰富的出版经验,难能可贵的是,他乐于在出版界和读书界“传道、授业、解惑”。他解读中国出版成功案例的《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不仅所选案例十分精当,而且分析到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让人获益匪浅。而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从中读到了编辑品格。
品格,品性、品行也。笔者认为,作为编辑人,就要具备编辑品格,从聂震宁著作的精品出版案例中,可以将编辑品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聂震宁 著
编辑品格首先体现在文化责任。在《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的第4讲“怎样做好精品出版管理”中,聂震宁说:“……如果没有意识到出版是与社会关系很密切的大事,没有意识到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社会各界怎么看我们这个行业?我们出版人还好意思自称知识分子、专业人士吗?”的确,出版业是理想者的事业,这种理想,就体现在文化责任。中国的大出版家张元济曾在诗作中道出他为启迪民智而耕耘书田的责任与情怀:“昌明教育生平愿,故向书林努力来。”美国著名出版人格罗斯说:“文化的前途有很大一部分系于编辑人身上。”对于张元济当年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出版的《国文教科书》《四部丛刊》等出版精品,聂震宁认为它们“……紧随时代,合为时而做,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再看陆费逵在主持中华书局时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古今图书集成》《辞海》以及当代精品出版中的“走向世界丛书”“走向未来丛书”等,哪些不是出版人文化责任的体现?
编辑品格其次体现在文化素养。在《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的第35讲“专业书编辑的学术含量”中,作者用较大篇幅讲述了钟叔河先生策划编辑“走向世界丛书”的过程。他说,“……出色的专业精品书,往往融汇了编辑的学术含量”。学术含量,来自编辑的文化素养,没有文化素养,怎么做好文化建设?笔者曾于2019年9月拜访钟叔河先生,听他讲述当年岳麓书社出版“走向世界丛书”、《曾国藩全集》的经过。其时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并未完全开放,要出版这样的图书,是会有一定社会压力的,是编辑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具备了文化自信,如果没有这份文化自信,可能这些图书早就夭折了。精品图书,其实就是编辑们靠着深厚的文化素养打造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的第40讲“潜心专业成为著名编辑和作家”主要讲当年在岳麓书社负责编辑《曾国藩全集》并写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和《杨度》的唐浩明先生。以唐浩明在编辑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以及他创作历史小说的成就,笔者认为:他关于我国近现代史的学识和素养,肯定是一流学者的水准。钟叔河和唐浩明是我国出版界的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从他们的编辑经历和出版成就,可以体会到文化素养对于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编辑品格再次体现在推动能力。对于一些影响了时代的精品,笔者愿用“推动能力”来概括它们的出版人的编辑品格。20世纪80年代,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推动丛书”,其中包括霍金的《时间简史》、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考夫曼的《宇宙为家》等,这些关于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世界名著的出版,无疑推动了我国新的科学启蒙和现代科学教育。时至今日,这套丛书还在发挥着它的“推动”作用。它的编辑们,在丛书的出版工作中体现的正是一种推动能力。在《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一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对于当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天演论》《原富》和岳麓书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未来丛书”这样的精品而言,与其说编辑是一个策划者,还不如说是推动者——不仅仅是策划了一本书,更是推动了一种思想、一种潮流。
编辑品格最后体现在人文关怀。在《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一书中,有不少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的感人故事。从编辑品格角度讲,笔者把它概括为一种人文关怀。比如,第25讲“把作者当朋友”中提到当年张元济资助罗家伦完成学业,使罗家伦“……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日后为商务印书馆所用”的经过;又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龙世辉沙里淘金,对当年未知名的作者曲波的《林海雪原荡匪记》进行改写和编辑,将其打造成红色经典《林海雪原》的历程;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何启治,向刚刚发表了短篇小说处女作《接班以后》的陈忠实约稿长篇小说,并经历近20年的时间,终于等来了《白鹿原》……这些,都深刻地体现了编辑人对作者的人文关怀。对作者如此,对于读者亦应如此。在这方面,“竭诚为读者服务”的邹韬奋先生是编辑人的楷模。当年,他屡屡向同仁强调的“发展服务精神”一直影响至今。显然,具备“既能感动作者,又能感动读者”这种人文关怀的编辑品格的编辑人,注定能屡屡推出有影响力的出版物。
聂震宁先生的《出版力:精品出版50讲》是能予人许多感悟的,它给笔者的启迪是:没有编辑品格,何来精品出版!在建设文化强国的今天,出版界呼唤更多具备编辑品格的编辑人。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