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梁晓声《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发布时间:
2021-07-23 00:00
作者:
来源:
搜狐网
7月15日下午,第三十届全国书博会首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知青文学”代表人物梁晓声最新力作《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新书发布暨作品研讨会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召开。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朱永新;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著名作家梁晓声;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国仓;韬奋基金会秘书长张增顺;山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刘子文;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迟云;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张明舟;中国出版协会教育图书工作委员会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辑魏运华;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冯文礼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方卫平,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文,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创意写作研究所所长瓦当,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少军、米吉卡,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张立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常青, 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继勇,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等。
会议由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迟云主持。
邬书林,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这是一本真实反映历史面貌的书。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在短缺时代,一代人特别是基层老百姓成长过程当中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候,当时是如何应对的。它让我们同龄人回想起来那个年代,而那个年代对于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遥远了,但如果让一代人失去了一个记忆,那就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梁先生用他个人的真实经历,朴实的文字和生动的细节把它展示出来了,展现了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通过这一代人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么艰难困苦,但是亲情、友情、担当责任,知恩报恩一点都不少。
这本书最值得重视的是把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把中国底层老百姓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一点文化基因写活了。例如写的父亲,尽管家庭生活很困难,但是那种向上追求的精神,责任感、荣誉感,给孩子们做了榜样的力量支撑。书的细节写得真实生动,把友情亲情、感恩这些都写活了,把伟大的父亲、可敬的母亲和很不容易的陈大娘的生活精神都写出来了。
从出版的角度说,这也是一本能引起共鸣的书。出版社要发行好这本书,让更多的人记住那个年代,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曾经有过的艰难困苦,和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有的担当和责任。
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顾问
传记类作品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儿童。传记的力量在哪里?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人在写自己生命故事的过程中,都要去寻找原型的,谁是你的生命原型,谁是你的人生榜样。儿童文学作品中好的带有自传体的作品,会为孩子们的成长打造更好的自我镜像。
从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看到的是亲情和友情的力量,看到的是责任的力量,看到的是阅读的力量。这三点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
从这本书里面看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怎样去学会承担责任。这也是现在的孩子们特别缺少的。所以说这本书的当下性特别强。
作为作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怎样从亲情、友情中获取人生的力量。书中写到的同学、老师、邻居,包括一些陌生人,他们身上传递出来的是一种友爱,是一种正能量。
关于阅读,书里面没有用很大的笔墨去写,但是写到他几乎一有零花钱就去买书或看书,他从小热爱阅读的线索是很清楚的。任何一个作家,他要走向作家之路,没有儿童时代对书的这种渴望和热爱,是很难走进来的。
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教育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比文学性还要重要。因为在儿童成长的最关键的时期,这种教育性就是他精神的卤水,对孩子的成长特别重要。这是我从教育的角度对这本书的关照。
聂震宁,韬奋基金会理事长
这是一本生活之书,苦难之书,人生成长之书,也是作家梁晓声的人格之书。这本书在当下的儿童文学里是一潭清泉,是一股暖流。读了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感同身受”,心灵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洗涤,得到了许多感情的抚慰。这是一本非常适合给现在的孩子们阅读的优秀文学作品。眼下许多孩子的物质生活富足幸福、精神生活有时候却还有些缺憾,这本书值得他们好好读,慢慢品味。
书中写了一些苦难烦恼。虽然给少年读者看的书不适合写太多苦难,但我们应该让少年读者知道生活中总有苦难。这本书把这些苦难像讲故事一样,非常平静地讲述出来,不渲染,让故事告诉小读者们有过这样的生活,虽然有痛苦,但是生活中还有温情,有许多善良的互助,这些都是非常难得的记忆。人生有很多苦恼的东西,痛苦的东西,但亲情和友情照亮我们成长的路。作家写作保持了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状态。这就是古人主张的一种文学境界。从这个角度讲,梁晓声的儿童文学写作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作家梁晓声应该多写几本这样的成长烦恼、人生烦恼的书,我相信按照这个风格思路还可以写更多这样的书,因为他在生活里面有很深的积淀,他是位很重感情、很重人生体验的人。读者们对此一定有热烈的期待。
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
阅读《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后,有五点体会:一是书中所写的成长历程,有一个时间的序列与空间的区域,来支撑故事的发生和展开。再通过梁晓声式的思考和语言,将故事娓娓道来。二是书中人物形象是饱满的,感染力很强。书中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三是梁晓声的作品中蕴含着自信和他信,正是这种自信和他信能使读者感受到真实的感觉,使得整本书有了与众不同的内容,也就区别于一般的。四是透过小说中所表现出的真理,只要我们对别人的帮助深怀感激,就会有更多更热心的人愿意帮助我。这是朴素的真理,也是真理的朴素,书中有这种信念,所以我说真理是朴素的。五是本书会带给读者充满正能量的信念,帮助他人,亦会得到他人的帮助。通过本书追溯历史,不是完全地回头看,是为了让美好的精神和事物与今天的发展更好地协调起来。
马国仓,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每个人都要经历成长,要成长就有烦恼,普通人成长的烦恼,只是独自的记忆,即使是有心人,也只是把它写成日记,珍藏起来,偶尔翻之,以供回忆。而文学家则不然,面对成长的烦恼,把它形成了作品。这些作品来自生活,也高于生活,从中传播一种体悟,一份经验,一种积极的力量。这时候这本书就不再单纯是一种回忆和独享,而能让读者思考,也让社会反思,从而体现文学的价值,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借鉴,这是作家的担当,也是文学的意义所在。
书中很多故事都非常能打动人,让人产生共鸣。作者通过童年故事把自己的思考、把真善美引导出来。苦难如果仅仅是苦难,就毫无意义。关键是怎样把苦难变成一种财富。这本书里面有苦难,但是我们从中看不到抱怨、消极或者颓废,展现出的是一种真善美,一种正能量,这是他作品一贯的非常鲜明的特色。
希望梁老师以作家的这种责任感能为儿童写更多的体现正能量,反映真善美,能滋养孩子童年心灵的精品佳作。
张增顺,韬奋基金会秘书长
从出版的角度讲,《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是平装书,就装帧设计讲,可以看出图书的设计是下了功夫的,本书拿到手的感觉是朴实而不平淡,整体设计很朴实,封面有大勒口,前后环衬,正文中附有彩插,书有着厚重的质感,装帧不过分奢华。书签的设计体现了出版人的贴心。
从内容的角度讲,从梁晓声写作到出版社最后出版,有许多用心的地方。图书的装帧设计最终是为了衬托出图书内容的精美。通读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在质朴的文字中为读者呈现了一部真实而精良的作品。贴合本书朴实和追求实用的设计理念,结合图书内容,这就是出版所倡导的用心做书,为读者做书。
刘子文,山东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
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对山东出版的支持,特别是梁晓声先生在三年期间,已经有16本书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书读后确实是感同身受,非常感动。我从书中着重读到了6个字。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困难”。那个时期的生活之难,成长之难。这对现在的孩子会有很多的启示,现在的孩子没有这种困难和烦恼。第二个关键词是“责任”。一个孩子从小就想代替父母承担起责任。这种责任感对现在孩子也会有很大的触动。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善良”。生活中尽管有困难,但是所有人都彰显出人的善,一种向上的力量,特别让人感动。
当下,特别需要像梁晓声先生这样有担当、有情怀的大家给儿童写的好作品。梁先生是山东全民阅读形象大使。推广阅读,尤其需要引导儿童阅读。给儿童写书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
张明舟,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主席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读起来特别亲切,书中的人物、细节勾起了很多我小时候的回忆。
第一这部作品非常真诚,这种真诚让人觉得特别感动。第二是精致,但这个精致一点矫揉造作都没有,因为他梁老师文笔已经到了一定的境界,他可以用非常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把人、事都交代得特别清楚。
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当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心理是什么样的?最简单的对外传播方式就是通过阅读去了解,了解我们都有血、有肉、有爱、有慈悲、有坚韧不拔,这些品质这本书里都有。所以我想这本书如果能够翻译到海外,会非常地有震撼力,像这种有自传性质的书其实更有说服力。
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真实的现当代中国人的真实的故事,对于世界客观地全面地立体地了解真实的中国会非常有帮助。
魏运华,中国出版协会教育图书工作委员会主任、语文出版社总编辑
梁晓声的作品有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感,《我那些成长的烦恼》中充满了亲情,包括父子情、母子情和兄弟情;充满了友情,包括同学情、师生情和邻里情;充满了责任,包括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充满了善良、温暖和希望。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当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还热爱生活。读完本书,会启发读者更加珍惜友谊,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最后细细品味,梁晓声能用平淡的文字,带给读者丰富的生活哲学,让读者体会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增添许多暖意。
冯文礼,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读的过程中一直在感动着,同时也被激励着。
首先是这本书语言很朴实、真实,不修饰,满满的回忆,满满的故事。书中写的是作者自己的故事,字字在纪实,写在了纸上,写进了书里,同时也写进了我们的心里。
其次是从书中看到了亲情的伟大力量。书中写了离别和不舍,但是亲情是一辈子永远也割舍不了的。我们的父辈没给我们说一句我爱你,但从内心都深爱着孩子,我们也体会得到,相伴相守就能温情满满,因为不仅有爱,更有大爱。
第三点是书中是真情的流露,真实的故事,真实的苦,真实的难,同时我们也看到有更多的感恩。书中这些苦难经历是最能打动人。从这个角度讲,这本书对孩子们是本进行挫折教育的教材,希望能给孩子们以更多启迪、以收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在父辈的这种经历当中能感受到生活的不易。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
梁先生的创作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亲历性,自传性。这部作品可以定位为儿童文学作品。
第一,我觉得这部书非常好看,非常贴近孩子。认定为儿童文学之前,我就想这个作品是不是最适合孩子读,是不是可以当之无愧地写上“儿童文学”这样一个光荣的标签。
第二,无论是生活的经历,还是情感的抒发等等,该书都非常饱满,质感非常。他写出了真正的童年的疼痛、苦难,还有在这种疼痛和苦难中真正的童年的天真和力量,这是非常难的。我们在那些最卓越的童年书写当中,几乎都看到了这一切,当然能够达到这样境界的书写是非常少的。
这个作品对怎么跟孩子对话做了很好的控制,我觉得以世界儿童名著的标准来看,作品还有一些提升的空间。比如说写修改购粮日期等,这样的细节所联系的关于童年、关于家庭、关于时代的很多内容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一种情感认知的、伦理的很多内容,包括那个时代里某种阴暗的内容,可能都被轻轻放过了。我认为这个细节本来在反映童年的深刻度方面,还是反映时代的深刻度方面,都可以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细节。
张克文,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出版人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是一部大家写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部作品首先给我一种纯粹的感受,纯粹的叙述、纯粹的文字、纯粹的情感。还给我一种真诚的感受,真诚的叙述、真诚的文字、真诚的情感。这两个感受一直在书中贯穿,这种文字节奏的把握,情感的描述,让我觉得梁老师这本书太有分量了。
这本书用文学的力量表现出生活的力量,这样一本好书可以当做样板书。我们要出这样有价值的书,卖这样价值的书,让读者读这样有价值的书,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这样的价值观,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有价值。
瓦当,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创意写作研究所所长,著名作家
看这本书以后我非常感动,它的文学性非常高,有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品质。
在书中描写的艰辛岁月里,体现了中国人的民间的善良和重义,少年之间真诚,天真的友情,以及主人公身上的那样自尊自强、少年老成,这些都让我非常感动。
梁晓声在书写苦难的时候,不矫情不煽情,他直面人生的苦难,同时深深的相信人间有这样一种善良和温暖。我觉得这是这本书一个非常独特之处,也是当代文学里很少看到的精气神。
这本书可以看作是一本少年版的《活着》,或者说是另一种《平凡的世界》。这本书也是对于成年人来讲,唤起我们的共同的一种公共记忆。对于孩子们来讲,它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关于苦难、关于善良、关于勇敢、关于成长的一个读本,这样一个心灵读物。
安武林,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这本书给我很大的启示,他是完全站在孩子的视角为孩子写的。比如表达苦难、表达他的贫困、表达受到挫折,这些东西都写到了。但是它不渲染、不铺张、不夸大、正常自然地表达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文字没有给人产生沉重的感觉,而是给人一种感动的温暖的感觉。梁老师处理这方面非常好,他在角度书写上把握得也非常好。
这部作品是作家中写童年比较好的一个范本。在儿童文学这个角度来说是非常好的一本,因为这是一本作家自己童年人生经历。可以成为一个创作上的蓝本,将来我要是写自己的童年,可以从中会学到很多东西。
少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我看了这本书以后非常感动,看的过程中就会想到自己的童年经历。梁老师书中所写的,童年是苦难和温暖并存。
没有经历过这种苦难,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缺陷。这本书应该让现在的孩子认真去读一下。这本书是能够让现在的孩子去了解他的父辈或者祖父辈的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经受这样一种波折和苦难的教育,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
这本书对他们的成长可以说是非常有用的,我觉得这本书必将照亮现在孩子的成长之路。
米吉卡,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是一本苦难和温暖是并存的书,在书中我看到了很多的温暖和光芒。主人公在经历苦难的同时,收获了比这些苦难更加倍的温暖。在故事的最后主人公拥有了面对他未来生活的所有勇气。我觉得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这样,它不光可以带领我们抵达残酷的残忍的现实,而且能带领我们走出这个现实,给现实以温暖和希望。梁老师是一个特别率真的人,看完这本书我就明白这份率真是从哪里来的了。是从童年的一些经历,从困苦中走过来的孩子,一路的经历得来的。
张立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社长
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讲,首先是敬佩梁先生作为文学大家,在这个年纪俯下身来为孩子们写作品。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里边通篇体现了父母的爱,还有人间的爱。这部作品通篇写到了苦难,虽然有苦难,有青涩,有孩子在人生过程中的比较不舒服的一种生活,但“爱”字都是贯穿在整个作品里的。
同时作为一个家乡人,这部作品让我倍感亲切。书中描写的黑龙江、哈尔滨的生活非常客观实在,同时语言还很质朴、生动,语言非常直白,让孩子们能够很轻松地进入到书中的这种描述当中。
常青,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
这本书既像散文也像小说,既有散文的特性,形散神不散,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单独来读,但是它串起来,你就能看出它的一种比较大的格局,用一个个精致的故事和细节把它串联起来,就成了梁老师在题记中写的,我想也应该是这部作品的主旨,它反映的是一种家文化,一种亲情,兄弟之情、同学之情,邻里之情,这个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应该大书特书的传统美德。
这本书把一个个看似琐碎的事情串联起来,其实是反映了很多比较深层的内容,还有那种不同于成人的孩子的智慧,反而特别能够打动人。梁先生从这种看似散文式的一些描述中,非常准确生动地把孩子的形象捕捉出来,读起来非常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今天的孩子来说,非常有必要让他们了解祖辈父辈所经历的苦难和艰辛,从而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我们这个国家,感恩自己的家,也就是把一种中国传统的家文化家国文化弘扬光大。
梁晓声先生致感谢辞
梁晓声,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著名作家
今天,我心里充满感激。
我非常同意刚才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童书的出版要有价值观的导向。我个人觉得从全世界的童书主流现象来看,都是有价值观的。我们主张童书要影响儿童的心性成长。我在写的时候毫无疑问是有意识的,我的每一本书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有意识,而且以我看来,全世界大多数童书其实也都是在不同程度不同角度传达了对心性的影响,因为儿童就是需要影响,而且进一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一个不断被外界影响的过程中。当然,如果我们的教化不是文学性的,不是文艺性的教化,已经压倒了孩子们可以接受的那种愿望,甚至引起了他们在阅读和接受时的反感,这是另外一回事了。因此我们努力对他们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真的。我觉得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有人用那么好的友谊陪伴着你,从50岁到60岁到快70岁,一年一年的老去,真是幸运。我把他们都写在我的书里,我觉得这是我感激他们和体现我对我们友谊珍视的一个最好地方式。
我经常觉得我眼和我心所感受的有很多都是善。那些丑陋的或是使我们受伤的一部分,在我眼中和心中从来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的眼和心一定从来都看到了另一部分,而且我认为正因为有了另一部分的存在,那些丑陋的都可以过去,我们可以用理性去挡住那些丑陋的部分对我们的侵蚀。这就是我一直写作的理念。
迟云,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
山东出版集团总编辑迟云主持会议,并对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
这部书以朴实而生动的文笔,记录了童年时期生存、生活、学习、成长的过程。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清晰感人。人和事呈现出的社会状态,给我们还原了记忆当中的童年生活。关于与贫穷的斗争,关于对知识的渴望,关于对同学之谊的珍惜,关于对家庭与邻里关系的理解,关于对父母兄弟等亲情的建立与维护,这些内容,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虽然拥有了苦难的底色,但却散发出积极向上的气息,它不使人沉沦,不使人消极,不使人颓废,反而使人向上。因为里面一直贯穿着一个主题,就是一个人要学习适应生活,适应社会,探索进步,学会善良,担当责任。正所谓,苦难是涵养人的。
书中写的成长的烦恼,实际上是面对苦难困境的抗争,是面对挫折磨难的历练,是成长的垫脚石,是那一代人健康人格形成的陪伴。这部书,是那一代人的心灵成长史。
手法上,大巧无形,大雅若拙,看似最朴实的文笔,最简单的故事,却是最真实地呈现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气息,最敏锐地捕捉到了童年生活的内心感受。它屡屡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我的家庭。
梁先生的文笔非常干练干净,没有刻意的渲染,没有故意的夸大烘托,就是娓娓道来,靠真情实感打动人,激发联想和共鸣,让作品增加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硬度。
未到场嘉宾发来的阅读感受摘要
董宏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近年来,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一如既往关注"人世间"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少年儿童,投向未来的"新人"。现在,山东教育出版社在连续推出梁晓声的小说童话后,再次重磅推出梁晓声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这部充满温情与人性美的作品,回忆父母,回忆童年,老师同学,远亲近邻,清贫生活中的相濡以沫,成长中的欢乐与烦恼,带着北囯的风,娓娓道来,令人动容。这是晓声的生命体验,又何尝不是一代人的童年写真。这部温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冷峻剖析人世间的北方汉子博大童真的另一面。一切伟大的作家,心中总是装着爱,装着一个孩子的。
汤素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梁晓声老师写的烦恼,与今天孩子们的烦恼相比,不是小烦恼,而是真正的苦难——贫穷的生活,精神失常的哥哥,小小年纪挑起一家子的生计、东北冬天滴水成冰的极寒……然而,面对苦难的磨砺,在自身向上的心以及周围的人们“善的力量”的影响下,他变得温柔,宽容,勇敢,担当,完成了成长的自我实现。
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这既是一本著名作家的童年回忆录,更是一册生命教育的教科书。阅读这本书,在个人成长方面,读者可以明白苦难与成长的关系,经历苦难,有时候是难得的财富,战胜挫折,你就会变得更加强大。品格培养方面,能让读者学会感恩,学会主动承担生活的责任,学会自强不息。在人际关系方面,可以更进一步对照自身,反顾自己与周围,自己与世界、父母、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对于我们自身成长的意义与价值。
《我那些成长的烦恼》是梁晓声先生为少年读者创作的一部自传体成长小说,讲述的是作者从儿童到少年这段时期“成长的烦恼”,带领读者一起体会成长是一个不断自我纠错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明白责任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离不开亲情、友情等种种爱的支撑,亲情和友情穿越时空,照亮我们成长之路。书中描写的人物都是作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梁晓声表示:“书中所写,都是我眼和我心所感受的。这些在那么长的时间里用那么好的友谊陪伴着我的人,我把他们都写在我的书里,这是我感激他们和体现我对友谊的珍视的一个最好的方式。”书中描写的多个人物也是《人世间》中人物形象的原型,书中字里行间传递着人世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发扬着现实主义传统和理想主义精神。《我那些成长的烦恼》可以说是青少年版的《人世间》。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