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第八十八次长安街大讲堂:生态文明战略与农业转型
发布时间:
2021-11-29 00:00
作者:
来源:
长安街读书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粗放地、一味追求规模化、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向生态文明转型,已经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的整体布局。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石,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2021年11月3日晚19:30,长安街读书会联合东方出版社主办,韬奋基金会党建阅读专项基金、深圳公共管理学院改革创新干部学院承办的 “生态文明战略与农业转型”之学习公开课第六十二讲,在长安街读书会及其党建、中直、京直、干教、政法、企干、援疆、健康、地方、媒体、出版、博士团、英才中心等分会微信群,并在新华网客户端、央视频、新华书店总店、咪咕视频、中国知网、凤凰网风直播、百度百家号、腾讯新闻、网易传媒研究院、微博直播、搜狐视频、知乎政务、今日头条、抖音直播、西瓜视频、腾讯直播、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同时进行,直播观看人次73.2万。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原院长温铁军教授,结合他的最新著作《从农业1.0到农业4.0: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带领大家从农业发展的万年历史以及中外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等角度入手,对当今中国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转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农业乃至人类的发展要主动向生态化的方向进行调整的解决思路。
首先,温铁军教授对于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以及之所以要进行战略转型做了深刻的剖析。进入21世纪以来的这20年,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每个国家都是身处其中的参与者。表面上看,所有参与其中的国家都可以共同发展,利益均沾,但事实上,不同国家在全球化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各不相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为占据了金融资本的主导地位而成为核心国,所以他们始终都是全球化的最大赢家,不仅可以占有最大的收益,并且还将成本依次向全球化体系中的边缘国家进行转嫁。由于这些边缘化的国家大多都是依存于自然资源和农业生存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就无可避免地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爆发以及农业的全面衰败。坐享收益的核心国不可能悬崖勒马,承载着巨大代价的发展中国家唯有自觉调整,积极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才有可能摆脱对于核心国的依附,找到走出困局的新出路。
温铁军教授强调,农业问题不仅仅是农业本身的问题,一定要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观察才能有更为清楚的认识。全球化导致全球三大资本严重过剩,其中金融资本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高企,企业生产成本剧增;产业资本过剩导致食品产业链拉长,在全球食物产量过剩、食物热量供给过剩的同时,食品生产者的收益在食品支出中的占比却越来越少;商业资本过剩导致多重流通分配环节恶性竞争,从而出现全球虽然食物过剩,却因为分配不合理而造成一些贫困国家发生大规模的饥荒;这些宏观层面的因素共同作用再加之一些调控政策的错位才造成了今天农业的严重困局。
温铁军教授提醒我们,回溯历史,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农业一直是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地维持了四千多年。在一万多年的人类文明史中,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人类与自然界有机结合的生存文化。纵观全世界的农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分别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也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采取的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农业),莱茵模式(也就是欧洲宗主国所采取的中小农场农业)以及东亚模式(也就是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原住民农业)。中国因为是一个原住民国家,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禀赋条件,再加之人地关系紧张,因此无法复制殖民地大农业模式,只能立足于本土,从支撑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从未间断过的可持续农业之中寻找应对挑战的智慧。
最后,温铁军教授针对农业生态化转型在具体的实施实践层面也给出了两点建议:其一是推进“生产、购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其二是借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广种养结合、立体循环农业,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具有文化、教育、康养等内涵的三产化农业,对山水田林湖草等资源做整全立体开发。
讲座最后,温铁军教授总结道:生态化是人类文明的出路,中国农业向可持续发展回归,不仅可以帮助农业发展走出困境,同时也是体现“绿色生产方式”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聚长安街,学习长安街。与智者一起读书,与学者一起学习,与高者一起论道。长安街大讲堂,以书会友,共同学习!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