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揭晓《生命》在京首发
发布时间:
2014-09-03 00:00
作者:
来源:
新浪读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向大卫·瓦格纳颁发获奖证书
8月29日上午10:00,“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冠名仪式暨获奖作品《生命》(Leben)首发式在北京顺义新国展作家交流区举行。此次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韬奋基金会与德国柏林文学之家(LCB)联合举办。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韬奋基金会副秘书长黄国荣,“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德语文学评选委员会主任叶廷芳,评委韩瑞祥、李永平,德国作家、《生命》一书作者大卫·瓦格纳(David Wagner)、柏林文学之家主席弗罗里安·霍勒赫尔出席仪式。会议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肖丽媛主持。
除新书首发式以外,大卫·瓦格纳还出席了以“回忆生命,描述生命”为主题的文学讲座,与读者畅谈对生命的感悟。
把握时代,放眼世界
本届“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获奖作品除德国作家大卫·瓦格纳(David Wagner)的《生命》(Leben)以外,还包括:俄罗斯作家安德烈·沃洛斯(Andrey Volos)的《回到潘日鲁德》(Return to Panjrud)、法国作家克里斯托夫·奥诺-迪-比奥(Christophe Ono-dit-Biot)的《潜》(Plonger)、西班牙作家拉法埃尔·齐尔贝斯(Rafael Chirbes)的《在岸边》(En la orilla)、罗马尼亚作家弗洛林·拉扎莱斯库(Florin Lazarescu)的《麻木》(Amortire),以及加拿大作家丹尼斯·博克(Dennis Bock)的《回家》(Going Home Again)。《生命》于8月末出版。其他作品将在2014年陆续出版。
这些作品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度,体现不同的文化,用不同的语言写成,然而同样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同样有益于人类的进步;同样体现了突出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美学追求。评选并出版“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是一项创新的国际文学作品评选活动和出版活动。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由中国文学研究机构和文学出版机构为外国当代作家作品评奖、颁奖,并将一年一度进行下去,这是一个首创。自2014年起,韬奋基金会参与本评选活动。
用生命写下的作品
德国作家大卫·瓦格纳于1971年出生于莱茵河畔的小镇安德纳赫,现居柏林。大学时代在波恩、巴黎和柏林攻读比较文学和艺术史。曾居留罗马、巴塞罗那和墨西哥城。作品有长篇小说《我的夜蓝色的裤子》《四个苹果》,短篇小说集《都缺什么》,散文集《孩子说》《柏林有什么颜色》《墙公园》,他曾因肝病接受肝移植手术,以此为主题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生命》2013年获莱比锡书展大奖,该书由叶澜女士译为中文。
在这本书中,作者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讲述了一个接受肝移植手术的病人前前后后的生活与心路历程。主人公在病房中经历着各种生死事件,同时也思考着自己的生存与死亡。病房就像主人公身上的导管一样,是一个接口,连接着生存与死亡,身边不断有病友进进出出……主人公最终成功移植了肝脏,在康复期间,又无数次的想起捐献者,想到两个生命彼此依存而获得生命的延续,想到生命的种种色彩……最终,主人公选择拥抱生命,在生与死的竞争中获得了胜利,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获得了一次新生。
尼采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用血写,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王国维说:“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生命》是一部难得的真诚的作品,大卫·瓦格纳写的就是自己的切身体会,他把自己怎样被病痛折磨,又怎样一步步战胜了死亡的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主人公以强大的毅力抵抗住了病痛,在生与死之间,带着希望,带着对生命的热爱,将冷静的目光投向了生命的深处。
语言与文体的大师
《生命》一书的结构和语言同样是值得称道的,作者摆脱了传统小说的写法,重点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每个人都是在他自己的世界里的”,生与死说到底是一个属于个人的问题,作者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关系的搭建上,而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刻画,写出主人公在独自面对生与死时的心理活动,小说中其他的人物都像是主人公周围的模糊的镜子一样,主人公的心理投射在这些人物身上,最终又返回主人公的内心,所有这些人物的生死悲欢都引向主人公自己的生与死。
作者运用回忆、梦境、独白等多种方式,甚至中间有十几页,作者像写诗歌一样分行记录下搜集到的不同的死亡事件。这些方法的运用,使整部作品富于变化,韵味十足。
总之,《生命》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正如“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委员会的颁奖辞所写的:
小说《生命》是一曲感天动地的生命之歌。叙述者“我”通过在病床上的回忆、渴望和倾听,严肃而冷静地讲述了他那与死亡赛跑的生命。小说以非同凡响的叙事技巧,将与疾病、器官移植、恐惧和寂寞交织在一起的生命展现为主人公对爱与死、责任与幸福有保留的、近乎带有讽刺意味的自我反思,深邃而不善感。整个表现感人至深,启人深思并充满生存智慧,使读者掩卷之后会对生命中的许多东西产生不同凡响的思考。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