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碎片阅读”不能被歧视
发布时间:
2014-04-08 00:00
作者:
方文林
来源:
新华书目报
“碎片阅读”,是当下谈论国民阅读状况时最常涉及的词汇之一,其产生自然脱不开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背景。笔者之所以给“碎片阅读”一词加引号,一是为着重提及,二是引起注意。笔者觉得人们一方面要注意不要把这个词的意思理解错,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要对这个词产生偏见。
“碎片阅读”指的是什么?“碎片阅读”是一个贬义词吗?
笔者写此文的缘起还要往前追溯一两个月。2月初,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善待碎片化阅读》。文章说:“平心静气去想,人类社会的阅读历史其实正是由碎片化和整体性两类阅读构成。《论语》和柏拉图《理想国》,难道不正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在拥挤的上班公交车上,捧读手机实在要比捧一本书方便得多,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一番难得的用功。”“要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不仅只是一味批评碎片化阅读的某些弊端,更要为他们提供更多优美、感人的碎片。”
笔者建议书业人士特别是从事阅读推广事业的人都看看此文,会令人眼前一亮。当然,对该文的反驳文章也出现了,比如《每日新报》就随后刊发了一篇评论文章《碎片化阅读无法代替传统阅读》,但不幸的是其视角很平庸,不值一提。
借这个机会,笔者也谈谈自己的看法,并觉得这是一个发起对“碎片阅读”研究的好时机。毕竟“碎片阅读”既成事实,与其躲避和抨击不断,为何不善加引导而将之引入正轨呢?
先说“碎片阅读”的概念,它不可能从《现汉》中找到。笔者认为,“碎片阅读”与“碎片内容”是两种概念,容易混淆。“碎片内容”指的是文字呈现形式,比如《论语》,零星记录孔子的言行,内容为碎片式。再比如一些随笔集、微型小说集,也是。很多博客文章、微博文字,则更是。甚至都市报上的一篇篇豆腐块简讯,也是“碎片内容”。或者严格来说,唐诗宋词,也是“碎片化”排列的,彼此不相干。而最典型的“非碎片内容”,无疑是文学作品了,几十万到上百万字,情节一气贯通。然而,绝不能说读以上“碎片内容”就是“碎片阅读”,否则很多读书人会跟你急。
“碎片阅读”指的是一种阅读方式,与忙碌、浮躁的生活有关,也与网络化大背景有关。深陷于“碎片阅读”的人,不管读什么都如蜻蜓点水,因为静不下心来。他们有的在上下班的公交车和地铁里通过手机阅读,或微博,或微信,或网络新闻,或电子书,目的多是:打发时间。他们阅读的内容泥沙俱下,但因打发时间之故,不可能有心思取舍,只要吸引人就行。“碎片阅读”这种阅读方式的特点,一是见缝插针,二是多为打发时间,三是无所谓场合,四是多为数字阅读。正因如此,即便你是在以这种方式读《平凡的世界》,还是可以被戴上“碎片阅读”的帽子。《平凡的世界》既通俗也深邃,更兼情节吸引人,有初高中水平的人都可以见缝插针、不分场合地以它来打发时间,当然这是一种较高端的“碎片阅读”。此外,还有唐诗宋词也与之类同。至于《论语》,理论上也可以被归入“碎片阅读”读本,不过这样的读者怕是真正的学究了。
也就是说,“碎片阅读”无关内容,只关方式和目的。“碎片阅读”的后果,是阅读思维难以贯通,呈碎片状,吸收有益知识养分的效率低下,就如同在上下班途中嚼面包充饥一样,长此以往会得胃病。当然,嚼鲍鱼啃鸡腿也差不多,因为无关内容。
模糊地解释完“碎片阅读”的概念,接着引出另一个话题:“碎片阅读”就该被人人喊打吗?
笔者认为,“碎片阅读”的存在有刚性的客观原因,这不再解释了。既然如此,就应该正视。存在即合理,我们要正视“碎片阅读”的“合理”存在,只因反对无效。此外,当然不是一味迎合它,而是要适应它,进而改变、优化它。我们不能让深陷“碎片阅读”的人群一味去迎合那些主流的义正词严的声音并改变,需要改变的恰恰是后者:去做一些实事,去适应和引导这个“碎片阅读”无处不在的社会。
比如,针对于当下见缝插针、为打发时间、无所谓场合的“碎片阅读”的盛行,出版社是否该做些什么,有针对性地推出健康向上且不失趣味的相关纸质或数字读物呢?正如聂震宁在《善待碎片化阅读》中所说,“能在碎片时间里读一些值得一读的碎片文字,也是一番难得的用功”。其中,“值得一读”好办,但如何让他们在碎片时间里读进去,要费一番功夫。出版人应多费心血推出一些将通俗易懂(特别是趣味化)与碎片时间相结合的健康向上的读物。这是在内容上,若是纸本,在开本上也可以花些心思,以适应上下班阅读族群。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一旦成功,市场也会很大。理论上说,很多高品位读物是“无用”之书,吸引读者阅读它们的最佳手段就是趣味化,针对碎片时间更要如此。
除此之外,不光是趣味化,在篇幅上也应该有意将文字设置成“碎片内容”,即每篇文字要短小。笔者想到近几年流行的“微博读物”,其实“微博读物”不仅是微博文字的集成,更是一种出版形式:将一些文字化为短小精悍的篇幅(类似微博)呈碎片化推出。观察发现,其中颇有品位不俗的历史、经济、科普内容。其实,这样的读物若做好了,就是对“碎片阅读”的一种成功引导。
然而,碎片时间里的阅读更多集中在数字阅读上,纸质阅读已成颓势。面对海量的数字阅读内容,如何在“碎片阅读”的良性引导上做文章,就显头疼了。但笔者觉得,一是要尽力做到在数字内容的提供上多把品位关、质量关、趣味观,二是要对“碎片阅读”改变一些看法,别盲目悲观。以下想为“碎片阅读”说几句话,就算是对现状的一种安慰吧,当然这种安慰不是阿Q式的。
首先,“碎片阅读”不等于低俗阅读。印象中笔者曾看过一个手机下载电子书排行榜,《平凡的世界》赫然位居榜首。这说明,即便是在如此忙碌的生活节奏下,人们对阅读真善美的追求也不曾断绝。
其次,笔者认为这种见缝插针、场合任意的“碎片阅读”看似是对文字的“不尊重”,其实也是对阅读能力的一种锻炼。在当下忙碌的社会中,这种锻炼必不可少。历史上一些名人,就有在闹市读书的锻炼。诚然,上下班途中用手机阅读《平凡的世界》,不可能绝对静心投入,但静心投入也是一种能力,需要培养。在碎片时间、嘈杂环境中阅读习惯了,就如同人们在上下班路上吃快餐习惯了,结果有二,一是得胃病,二是练成铁胃。从这个角度看,“碎片阅读”也有它的可取之处。
第三,笔者认为,在碎片时间里就应该读有价值的碎片内容,或几百字的历史典故,或一则科普常识,或一篇人文随笔,而让经典名著暂离,把它们留给静谧安逸的阅读时间和空间吧。让读者在碎片时间里阅读纯文学,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牵强。
第四,在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变了,阅读也变了。阅读不再是一种简单悠然的动作,它也需要“适者生存”。不适合在碎片时间里汲取知识养分的人,注定将脱离读者大军。而一个不适应新阅读形态的人,也枉称“读书人”。事实证明,再碎片的时间、再嘈杂的环境,也阻挡不住阅读的脚步。
最后,要强调的是,“碎片阅读”总比不阅读要好。退一万步说,在以消遣为目的的“碎片阅读”中读言情、警匪、穿越、仙侠、宫斗等内容,总比用智能手机玩网游和看电视选秀节目要强,总比打麻将赌博要强。况且,在正规纸质和数字出版物中有几部是低俗到无可救药的?表示怀疑。真要有的话,也不会被允许出版。图书总是站在文化产品的最高端,不管是纸质内容还是数字内容,阅读总是利大于弊的。
正视“碎片阅读”,适应、引导它,一分为二地看待它,这才是从事阅读推广的人所应该做的。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