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出版家欢聚一堂 共议“中国好编辑”
发布时间:
2013-12-02 00:00
作者:
来源:
韬奋基金会网站
——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在合肥成功举办
11月5日,时值韬奋先生诞辰118周年之际,由韬奋基金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报社联办,安徽出版集团承办、百道网协办的“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中国好编辑”在安徽合肥举行。本届论坛邀请了近三十位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韬奋出版奖获奖者、优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畅销书责任编辑等业界精英作为演讲嘉宾,吸引了全国各地出版单位的三百多位参会代表共襄盛会。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河北出版集团董事长杜金卿、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海明、江西出版集团总经理曾少雄、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王明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范军等国内出版行业的专家、企业老总围绕“后转企改制”时代以及“流媒体”语境下,如何培养、选用各类编辑出版人才以及建设出版强国编辑人才的作用等话题。在“好编辑培养之道”“好编辑成才之路”“成功案例交流”三个专题论坛上,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等多家出版社社长和相关负责人发表演讲,并与现场听众互动对话。与会专家和行家围绕核心话题,各抒己见,取得了共识。
共识之一:“好编辑”必有出版理念
邹韬奋、叶圣陶、郑振铎、赵家璧、范用、陈原、周振甫……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涌现出了一批一流的编辑人才。他们或激荡时代潮流,或思想引领出版,或策划大家手笔,或编研相得益彰,或深谙市场法则,共同谱写了书业华章、报刊传奇。这些优秀编辑成长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编辑培养与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聂震宁认为,韬奋先生就是中国好编辑的杰出代表。韬奋先生在出版工作上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的文化理想、非凡的精神气度和出色的商业理性、卓越的经营才干,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范军看来,杰出的编辑家必定有自己的编辑思想和出版理念。“没有思想做引领,没有理念做支撑,编辑的基本工作也可以做得不错,编辑的业务技巧也可以很纯熟,但那只能停留在‘编辑匠’的层次。尽管匠人也有其价值,但难以成为真正的行业一流。”
田海明认为,一个好编辑,必须要有好的职业品格、好的责任意识、好的岗位技能、好的创造能力。“这四种素养是一个好编辑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王明舟则从大学出版的责任与使命谈到了出版企业的使命。他认为,转企改制,绝不是要造就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生意人,也不是要造就只追求利润的冷冰冰的商人,而是要造就善于运作文化资本和资源,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具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具有国际眼光和胸怀,追求经济利益而又超出赢利目标之上,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企业家。
“编辑人的价值的内省与追问,是编辑人员成为好编辑的必要手段和思维路径。”曾少雄认为,这是一个关于编辑人员价值观的问题,是一个需要编辑人个体常常内省与自我追问的问题,是编辑工作者能否成为中国好编辑的终极对决的问题。为此他将衡量中国好编辑概括为“四位一体”,即编辑人员的价值观、编辑的职业价值、编辑人员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出版物市场的价值四个方面。他认为,对于一个编辑人员来说,要忠于自己在政治、道德、伦理、社会和美学上的信念;当编辑人的付出令作者、读者、出版者满意时,编辑人的职业价值就得到社会的尊敬;通过编辑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图书记录历史,传之后世,编辑人的价值随着图书的价值流传;现代社会,编辑人伟大价值的实现最有效的场所,就是市场,最好的行为就是市场交易。“没有市场,没有市场诸要素,就没有广为人知的编辑家,也就没有编辑人的伟大价值的认同和实现环境,编辑人就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中国好编辑群体就不可能产生。”
共识之二:好编辑必酷爱读书
“做哪一行要做得好都需要激情。激情是编辑成功的动力。”在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眼里,激情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做编辑更是特别需要激情。因为编辑每编完一本书就要编下一本,一年到头随时随地都在做开发,所以就要随时随地保持对于作者、对于市场的关注。要想保持关注就要使自己处于兴奋状态,还必须是持续性的。“需要保持兴奋状态必须有激情。”
什么是有激情?李昕认为,衡量一位编辑有没有激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他拿到一本好稿子时的态度。“拿到好稿子,一个有激情的编辑是要激动起来的,为好稿子睡不着觉,一天到晚都在想怎么把好书早一天拿给读者,让读者去欣赏它。这就是有激情的编辑。”那么激情是从哪儿来的?李昕说,激情由爱而生,爱什么?爱编辑这个职业、岗位,爱书,爱读书。“好编辑百分之百都是爱书人。”
“反过来,激情也在引导和鼓励好编辑发现好书,激情也是一种动力,有时候对于富有激情的编辑来说,他的激情也是对书稿的检验。”李昕的说法,在时代漫游公司总经理阮凌身上得到了印证。
“2006年阮凌毛遂自荐到安徽出版集团从事动漫游戏类图书出版以及幼儿教育数字出版工作,目的是成就个人职业梦想。她说,7年来,在集团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生动历练中,在这样一个职业环境中,正是激情点燃了她的职业梦想,让她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策划并编辑出版国内首部学习型漫画《魔术笔记》、主持《中国人文地理——你好,寒食帖!》(文化解读类电子书)与《豚宝宝YOYO互动电子书》(幼儿教育类电子书)两个系列数字出版物的研发工作……在她看来,面对出版行业的市场与技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革新的形势,有激情在状态,对于一个现代出版人来说,至关重要。”惟其如此,才能在庸常的业务工作中跳出来,对外界变化始终保持警觉和思考,才能不断鞭策自己昂扬斗志,主动成长为一个适应与驾驭新形势的出版人。“但她更感慨于集团工作氛围。”好的编辑,好的出版人,是在领导鼓励中前进,同事包容中成长的,我由衷受益于安徽出版集团赋予我个人施展才智的平台。在这个集体环境中,我感到温暖,感到踏实,我用激情点燃自己的职业梦想。
“名社靠好书,好书要靠好编辑;好编辑关键靠自我修炼;好编辑的成长离不开出版社的培养。”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长沈元勤眼里,好编辑必须编辑出版一批好的出版物,具有良好的编辑职业精神,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好编辑要做好人、做好事、做研究,自我修炼。”沈元勤认为,编辑人才是出版社的第一资源。出版社是文化企业,更应该是一个学习型和研究型的组织。“为编辑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实施有效的培训办法,鼓励编辑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安排年轻编辑参与大型出版项目,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
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副编审毛志辉眼里,自己参与编辑的《中国共产党90年图集》《胡道静文集》《黄菊》画册3本书的出版过程代表了他编辑历程的3个阶段。他说,在《中国共产党90年图集》编辑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为将来的编辑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胡道静文集》的编辑出版过程,让他充分感受到了压力和挑战,“这部作品编辑出版后,我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已经是一名成熟的编辑了。”《黄菊》画册这个项目完成以后,他感觉自己在编辑能力、审美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又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毛志辉认为,3个项目,就好比是3座大山,在跋涉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甘苦,但当自己终于站在山顶的时候,也就体会到了难能可贵的幸福。他说,在这3个项目中,有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编辑像作者一样投入其中,扮演作者的角色。“打造一部有价值、经得起读者检验和时间考验的作品,是需要编辑这样去付出的,也值得编辑这样去付出。”
共识之三:“好编辑” 成长亟须良好环境
没有名编辑的出版社不是好出版社。把书做好,产业才能更好。编辑,是发现者,是传播者,是守护者。他们参与创建了我们的公共文化生活,开拓了我们知识的疆界。如何营造一个高端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层出不穷的生动局面,推动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聂震宁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树立编辑职业自豪感;二是出版行业要把文化责任提到更高的地位;三是要进一步探索出版业内考评办法,特别是编辑业绩管理评价办法;四是在出版机构内要优化编辑人才结构;五是要在全行业内大兴爱书之风。“从业者都要以出好书为荣,以不出好书为耻,尤其要以不出好书而大赚其钱为耻,建设更好的出版文化。”
“出版传媒企业要在新一轮跨越发展中占据主动,抢得先机,必须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不断改革创新。”杜金卿认为,打造优秀人才团队,关键在于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企业内部环境。“需要不断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做文章,为各类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整个员工队伍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他建议,构建竞争开放的人才引进体系,打造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择优公正的人才选用机制,建设与时俱进的激励机制。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把培养名编辑、优秀编辑作为主业发展的重心、每年工作的重点、每个出版社发展的根本。从公司近几年人才培养的实践看,田海明说,培养好编辑,关键不是缺人才,而是缺产业平台;不是缺能力,而是缺使用方法;不是缺乏吸引力,而是缺新观念、新机制。他认为,对编辑人才的培养来说,给平台、给岗位、给项目、给政策、给机会是关键。“好编辑的培养,企业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任何一个编辑人才,培养好了就是好编辑,使用好了就能提升能力,合适的岗位就能吸引人才。”对于好编辑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田海明认为应该把握好机制创新、持续培训、开放包容、项目孵化、文化鼓动等原则。“人才是战略性资源,编辑人才是出版企业的核心资源。”他表示,对出版企业来说,无论文化传播形式如何变化,编辑的基础性地位不会变;无论企业如何发展,编辑的核心作用不会变。“成熟的出版企业应该拥有一批好编辑,出版强国建设离不开中国好编辑的努力。”
共识之四:好编辑必编品牌书
“没有好编辑,就不会有好图书。”在“第二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中国好编辑”分论坛上,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的一番话引发了与会演讲嘉宾们的共鸣。谈到好编辑的重要性时,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苏青表示,“好编辑是文稿作品的再创造者,好编辑是图书品牌的铸造者,好编辑是出版社的灵魂。没有好编辑,难出好作品,难树好品牌,难立好企业。”在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看来,“名社要由名品及名编辑组成,任何一部出版史,一定是由名书、名编辑、名社写就的。”
出版家赵家璧曾说“要出版比自己长寿的书”,吴培华说这应成为好编辑所坚持的职业理想,“要把出版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职业追求。要考虑自己能否有一些留给后人的东西,能够代代传播下去的东西;要考虑如何尽自己的能力去出版好书,进而通过好书去引导人们的阅读。”对此,贺圣遂也表示,“好编辑应以出版好书为荣,为人类、为社会、为世界奉献精品图书。”
“编辑的核心价值是求实和创新,好编辑应是求实与创新的典范。”在苏青看来,好编辑是图书编辑、出版、销售生产经营链条的策划者、设计师。而图书的编辑出版过程,则是编辑尊重作者追求、忠实作品内容、拓展作品内涵、创新作品形式、扩大作品影响的脚踏实地的创造性劳动过程。
“好编辑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既要求编辑自身不断学习提高、虚心讨教、用心琢磨、潜心钻研、认真体会、反复品味,又需要老编辑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大力栽培、给予机会、实战磨练、适时点拨。”谈到好编辑培养之道时,苏青如是说。“好编辑要有‘三慧’,即慧根、慧眼、慧才,”贺圣遂总结好编辑必备要素时说道,“所谓慧根就是要对文化、知识、思想等有所憧憬、信仰及热爱;慧眼就是要具备洞察力、创造力和鉴别力,‘好编辑都有好眼睛’;慧才就是要具备编辑能力,‘编辑是个手艺活’,经验很重要。”吴培华则表示,“好编辑要有终生追求的职业理想,要有追求品位的编辑理念,要有博大精深的业务功底,要做比人长寿的出版精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转企改制以及数字化等新技术浪潮的冲击中,编辑,尤其是好编辑更要学会积极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在市场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编辑首先应该充当学习者,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更新市场化形势下的经济知识、法律法规、运作规则、营销手段、版权政策;不断了解掌握数字化背景下的读者需求、科技知识、传播方式、工作手段、产品模式;编辑又必须是勇敢的实践者,主动应对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出版的新挑战,积极尝试市场条件下出版物选题再创新。”苏青如是说,“新形势下的好编辑要做一个勤奋的文化人,一个睿智的思想者,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优秀的出版工作者。”
作为出版人才后备培养力量的源泉,新时代的大学出版人才教育培养又在寻求怎样的定位,“我们通过系统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们对书的态度、知识的态度、工作的态度,让其能够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从事未来的出版工作,同时获得终生学习的方法。”南京大学出版研究所所长张克强说道。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校长陈斌则详细介绍了该校创立的“引、领、帮、养”的教育引导自主化实践教育模式及所取得的成效。
时代需要好编辑,事业呼唤有理想、有追求的好编辑。因此培养好编辑,争做好编辑,表彰好编辑,既是新闻出版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必然要求。而好编辑的培养和形成机制更需要我们出版业的共同努力。这要求管理部门,关注人才培养,创造好的环境;要求出版业管理者尤其是社长、总编辑要带好团队,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要求高校与出版业要紧密联系,培养出出版业急需的人才。让争当好编辑,“出版比自己长寿的书”成为我们出版人的理想坚守和文化追求。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