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第五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时间:
2010-12-08 00:00
作者:
晋雅芬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作为一名记者,只有读懂时代、社会、国家、受众,找到这四者需求的契合点,才能作出真正出色的新闻。”在11月24日~26日召开的第五届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高端研讨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李宏的一席话让人印象深刻。
那么,记者究竟如何才能找到这个契合点?我们所处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记者?作为新闻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记者又该具备哪些素质?在这场300余人参加的高端研讨会上,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讲述的记者生涯、人生故事,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者介绍的获奖作品采写过程,以及专家评委对获奖作品进行的精彩讲评,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优秀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新闻理念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为这些问题作出了最好的回答。
做能穿越名利的记者
作为全国公安系统包括公安现役部队长江韬奋奖第一人,边防警察报社社长、总编辑王超杰对于刚刚荣获的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感慨良多。
“有人说,做记者很体面、很风光。在我看来,新闻就是个‘泥腿子’职业。一个不能跋山涉水、不能吃苦耐劳、不能适应环境的人,是当不了称职的新闻记者。”在王超杰看来,记者就是要用脚板子追逐每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是做一名称职记者最起码的禀赋。因为现场在那里,不到现场就写不出真情实感。
我国有4万多公里的边海防线,要想采写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边防新闻作品,必须付出比一般记者更加艰辛的努力。1983年4月,新疆木吉边防派出所破获一起间谍案。这个派出所驻地海拔4000多米,不通公路,其中有30多公里是特别难走的山间小道。当时下了一场大雪,帕米尔高原一片银色,外面的人进不去、里面的人出不来。领导劝王超杰用电台了解一下情况就行了,但他坚持不到现场不写新闻。王超杰先搭乘支队送给养的车来到公路的尽头,然后从老乡家借了一匹马,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艰难前行4个多小时。当行至距木吉5公里的山坡时,突然马失前蹄,王超杰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一头栽了下去,被甩到20多米深的山沟里,当时就昏迷了。后来,过路的柯尔克孜群众用马车将他送到乡里的卫生院,尽管侥幸没有与死神晤面,但他的手脚和耳朵却留下了终生无法治愈的冻伤。躺在卫生院的病床上,王超杰一边打吊瓶,一边听派出所相关侦破人员讲述破案的过程。
类似这样的采访经历还有很多。1985年5月,搭车去慕士塔峰下的苏巴什边防派出所采访。因雪大路滑,班车停运。王超杰只好揣着手电,摸黑走了20公里山路。一条不到两米宽的小河挡住了去路,他用尽全身力气猛地跳了出去,试图跳过小河,结果掉进了冰冷的河里,全身湿透,当夜就发起了高烧。艰苦磨难并没有阻挡他跑基层的脚步。时至今日,王超杰每年跑基层的时间仍在百天以上。今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为及时报道公安边防官兵救援情况,王超杰主动率采访组赶赴灾区,走废墟、进危房,连续4天只睡了8个小时。严重的高原反应,使他的血压升至低压100mmHg、高压170mmHg,白天采访拍照组稿,晚上躺在冰凉的地上构思策划,采写和组织新闻稿件80多篇。
执著源于热爱,心净决定心态。1999年,上级领导有意让王超杰到一个师级单位任副政委。征求意见时,王超杰表示他更钟爱新闻事业,于是婉言谢绝了这次提拔。2004年,经群众推荐和上级选派,王超杰参加了师职干部预提培训。在许多人看来,这又是一次难得的从政升官的机会。一位将军亲口对王超杰说:“你为部队奉献了这么多年,组织希望给你安排个领导岗位。”但在这个十字路口,王超杰依然选择了他钟爱的新闻事业。
王超杰常告诫自己,做新闻人就应该守住那份清静,就应该是一个不恋钱财、不迷官帽、不失操守的人。回首33年的记者生涯,王超杰坦言,一名全身心的记者,可以穿越生死、穿越名利、穿越得失,当这一切成为生命中印迹的时候,经历就会升华为新闻作品背后的灵魂。
获得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的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普布多吉,在其记者生涯中也有着很多相似的采访经历。
198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后,普布多吉主动要求到西藏最高寒、最艰苦的那曲记者站工作。那曲位于西藏北部,平均海拔4500多米,全年无霜期只有几个月,人们常用“飞吹石头跑,夏天穿棉袄”形容那里的天气。到记者站后普布多吉发现,那里不仅物质生活条件差,文化生活也很贫乏,艰苦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没有退缩,决心用实际行动在藏北高原上树立起广播记者的良好形象。白天外出采访,晚上回来写稿。夜间屋内寒气逼人,他就钻进被窝整理采访笔记,写稿至深夜。第二天又顶风冒雪,到邮局把稿件电传到拉萨。在那曲记者站的8年里,普布多吉几乎
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因此,大家风趣地说:“普布多吉的很多稿件是从被窝里飞出来的。”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需要优秀的人物。”中国记协党组书记、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翟惠生在听完获奖代表的发言后颇为感慨地说道,虽然不能说“两奖”评选是把最好的新闻作品、最优秀的编辑记者都无一遗漏地评了出来,但每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一定代表了当年新闻报道的成绩和水平,每届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一定是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和佼佼者。他坦言,现在的年轻记者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比较优越,这是社会环境带来的社会烙印。对于立志当一名好记者的年轻人来说,要想像这些获奖者那样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要想成为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认识到社会烙印带来的阅历不足,把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当成财富进行积累。
做有发现力的记者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之声记者伊丽娜正带着孩子回新疆老家休假。期间接到领导指示,立刻配合中国之声记者在新疆采访。7月12日中午,伊丽娜和中国之声记者在乌鲁木齐一家酒店吃午饭。在等待上菜的过程中,听说楼下有两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一对是汉族,一对是维族。参加婚礼的有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同胞200余人。婚礼进行中,有人提议将婚礼现场中间的屏风拆掉,两家婚礼一起办,结果婚礼变成了一场民族大联欢。
伊丽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好题材——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人们对新疆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非常担心。而事实上,“7?5”事件并不是新疆民族关系的真实反映,婚礼上呈现出的各民族团结友好、和睦相处的情景才是新疆民族关系的最真实写照。“我们要把这真实的民族关系记录下来告诉世人。”出于职业敏感,两位记者立即打开录音机前往婚礼现场进行采访,并连夜整理录音做成节目,通过海事卫星发回台里,赶在第二天早晨的《新闻与报纸摘要》及维语新闻节目中独家播出。
一场小小的婚礼,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疆各民族团结友爱、心灵相通、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主题。由于新闻事实本身生动鲜活并在特殊时期播出,只有3分51秒的消息《一场特殊的婚礼》通过广播传播到新疆及中亚地区,又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之后,获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新疆喀什、和田、伊犁的听众打电话表示,节目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在新疆的各民族团结友好的关系,“7?5”事件中的极少数暴力分子并不代表整个维吾尔族人民的真实意愿;居住在美国、瑞士等国家的维吾尔族听众打电话表示,节目让他们了解了“7?5”事件后乌鲁木齐社会治
“新闻每天发生,新闻人每天都得绷紧神经。”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贵州电视台副台长杨茂林在总结自己过去23年的新闻人生时发出这样的感慨。而这句透着几分豪迈的从业经验,对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来说无疑都是掷地有声的鞭策。
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消息《一场特殊的婚礼》,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获得中国新闻奖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新闻作品。这条新闻的采制得益于记者强烈的新闻敏感和政治意识,同时也得益于记者24小时开“新闻眼”的职业精神以及善于捕捉和发现新闻的能力。
安、民族关系的真实状况;居住在英国的听众表示,听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后,他们消除了对生活在乌鲁木齐的亲戚朋友的担忧。
李宏在点评《一场特殊的婚礼》这则获奖作品时,对记者全天候开“新闻眼”的工作状态大加赞赏。他评价说,这一采访过程表明,记者没有休息时间,任何时候都处于工作状态,有时候吃饭也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大好时机。
做有社会责任的记者
回想陪伴广播事业走过的20年,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奖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在发言中道出了一个新闻人如何实现梦想的真谛,那就是勇于担当。
在王晓晖看来,梦想需要踏板,新闻人的梦想需要一根筋精神——政治意识一根筋,为民鼓呼一根筋,集体荣誉一根筋,这样小记者才能有大境界、大情怀。其中,政治意识一根筋指记者的立场、服务的对象永远不是代表个人。一进中央台,上的第一课就是从那天开始我们便是代表中国发言,从那天开始不仅是新闻工作者,更是一名党的政治工作者。站在中南海,胸怀天下事,要有执政党的大视野。比如做舆论监督,中央的原则是准确监督、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建设性监督。转型期的中国,13亿中国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冲突、矛盾、问题、苦难,改革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加分析判断,不站在国家的立场上思考,就可能见啥批啥,丢掉立场,丢掉国家电台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为民鼓呼一根筋指的是记者永远是吃苦的行者,不心揣百姓疾苦,不心揣国之兴亡,是忍受不了清贫的。”王晓晖介绍说,中央台有上了近30年早晚班的同事,每天下班就是睡觉,一天吃一顿饭,整个人的生理结构和生活习惯硬生生被改变了,只为适应我们热爱的这份职业,我们觉得每天有那么多百姓听到我们编的新闻,有这么多人信任我们,有这么多人给我们鼓励,非常满足,也过得简单而充实;有深入打假一线的同仁,乔装打扮,冒着生命危险与犯罪分子周旋,有被人跟踪、被人强扣、被人殴打、被人劫持的记者,但他们都有一根筋,就是为了这份人民器重的事业,绝不后退半步。
作为中国新闻奖的评委,上海东方传媒集团副总裁陈梁从这些优秀新闻作品中看到了记者直面社会现实的勇气,对国家民族的爱心,对公平正义、和谐理想的不懈追求;李宏看到了记者直面现实、敢碰热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有责任感、使命感的记者,这是记者必备的要素,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你才不会让有价值的新闻从你身边溜走。”李宏点评道。
做有思想内涵的记者
记者的职业很特殊,每天都要面对新的领域,步履匆匆,抢抓新闻,很少有时间去思考……特殊的职业容易形成特殊的习性,那就是浮躁。长此以往,浮光掠影地采访,游离于表层地写作,就成为某些记者工作的格式和定势。因此有人评价说,做一个“在写的记者”容易,而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却很难。
时代需要记者不仅要有用脚“跑”新闻的精神,还要有用脑“写”新闻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一些强化前瞻思维、具有深度思考的新闻作品在参评中国新闻奖时往往能够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等作品就因此受到评委以及专家、学者的青睐。
2009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有一个叫“弯道超越”的词汇很流行。但经过深入各地市(区、县)和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后,《大众日报》记者孙秀岭和其他几位同事认为,以“弯道超越”比喻危中之机,虽然形象生动,有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功效,可要作为应对危机的发展方略,却不够周全、不够科学。
“我们的疑问是:在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经济发展环境极为复杂且面对巨大压力的新形势下,我们是否有条件、有能力去超越?”孙秀岭介绍说,经过认真研读有关讲话和报告,深入厂矿企业和主管部门进行调研,现实让他们看到,在“超越”的感召下,不少地方不惜一切代价大上项目,试图以简单的“砸钱”、投资增长去“超越”。“经济发展不是‘烧钱运动’的赛车,不能不考虑‘弯道超越更耗油,更磨损发动机和轮胎,损耗车辆寿命’等现实;超越常在弯道处,事故也常在弯道处,经济发展的弯道也比赛车场上的弯道更为复杂,最需要实事求是,否则一旦用力过猛,很有可能事与愿违;能‘超越’的,往往是具有技术领先等优势的企业和地方,而那些落后生产力受到危机的冲击更为严重,在弯道中最需要做的是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正确的思想来自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自扎实的调研。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多年积累的经济学知识以及扎实的调查研究,孙秀岭对“弯道超越”提出质疑,写出一篇题为《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的评论文章。文章见报后,不少人评价文章好在前瞻性上,一些领导专门找到孙秀岭,认为该文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对未来走势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完善应对金融危机策略具有很好的建设性意见。
在赞赏《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评论具有前瞻性的同时,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主任刘梓良对《解放日报》记者陶健、张敏采写的消息《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也极为推崇,认为记者运用方法论面对新闻事实,这种写作方法在以前是不多见的。
长江隧桥开通是去年上海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崇明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上海本地的媒体,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媒体都非常关注。当诸多媒体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开发旅游商机上时,陶健、张敏却独辟蹊径,选择了在发展与保护激烈碰撞的矛盾中寻找新闻落脚点。
在矛盾中寻找新闻,需要运用哲学知识,需要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在陶健、张敏看来,长江隧桥通车这一新闻事件中,崇明岛的发展与保护是主要矛盾。崇明县在招商引资中敢于对不符合投资要求的企业说“不”,“拒资”目的不是阻止发展,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这才是“拒资”十亿元的意义所在。
记者的观点、态度可以直接影响受众的观点、态度。《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刊出后,很多崇明居民的思想观念转变了,理解了政府的苦心;崇明县有关部门也通过报道受到鼓舞,更坚定了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这篇报道还被海外很多家媒体转载,为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中宣部新闻局专门为这篇报道撰写新闻阅评,认为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