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会简报
聂震宁 | 改革年代:从阅读开始(下)
发布时间:
2021-02-25 00:00
作者:
来源:
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
聂震宁寄语“中国阅读三十人论坛”
“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份回顾40年的重点书目,许多城市需要一份回顾具有城市特色的40年阅读书目,众多读书会应当荟萃会员们难忘的阅读书目,许多家庭也正在回忆家人既往岁月里的阅读书目。我们期待每个读书人都来回忆自己读过的好书,从而让我们感恩时代,感恩阅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续阅读,就像周恩来总理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守纪律,出好书
阅读的“井喷现象”为我国出版业提出“多出好书”的强烈要求。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改革创新的要求。作为关乎社会各个方面的出版业,其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1979年12月,国家出版局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会议全面清理“左”的思想路线对出版工作的干扰和破坏;调整了地方出版社的经营方针,确立了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极大调动了地方出版社的积极性。可以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出版改革大幕”。
在长沙全国出版工作会议之前不久,1979年4月,北京三联书店创办了《读书》杂志。《读书》杂志的创办称得上是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著名学者陈众议曾经撰文指出:“80年代中,我国思想文化界不能忽略的大事是《读书》杂志的创刊。”尤其是《读书》杂志创刊号的卷首文章是时任中宣部理论局副局长李洪林先生撰写的《读书无禁区》,他的这篇文章虽然引起了巨大争议,但毫无疑问对于更广泛的阅读和思想解放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当然,李洪林先生在《读书无禁区》一文中为了政治正确,也主张可以有“少量的管制”。而当今出版业,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更准确的说法,那就是“读书无禁区,出版有纪律”,这是符合国情的阅读与出版的原则。
推动国民阅读风尚树立
40年以来,改革开放与国民阅读紧密相伴。国民阅读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2006年11月,中宣部等七个部委发出“开展全民阅读倡议书”。2007年3月,31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建议》。十多年来,国民阅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项战略性部署。
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把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写进党的全会决议。2012年“十八大”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首次写进党代会的政治报告。2013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把“全民阅读立法”列入立法计划,2017年3月31日正式由国务院法制办征求意见。尤其是全国人大正式颁布实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均已对全民阅读提出了保障要求和具体任务。
让全国人民群众备受鼓舞的是,201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全民阅读”,至今已经连续五年提出,这是党和国家对全民阅读前所未有的重视。2016年3月17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发布,提出“推动全民阅读”。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全民阅读”位列“国家八大文化重大工程”之一,下设“书香中国”系列活动、社区阅读中心、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儿童阅读书包发放计划、市民阅读发放计划、盲文出版工程、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等八个子项目。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9项重点任务和具体要求,这也是前所未有的部署。
由于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十余年来的重视和狠抓落实,全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城市已经超过400家。以“书香中国”为统领,“北京阅读季”“深圳读书月”“书香江苏”“书香荆楚”“书香中国·上海周”“南国书香节”“书香岭南”“书香八闽”“书香辽沈”“书香龙江”“海南书香节”“书香八桂”“书香燕赵”“书香三晋”“书香赣鄱”“三秦书月”“书香天山”“书香宁夏”相继拉开帷幕,各地公共图书馆也推进“创意升级”举措,承担起全民阅读重任。65万个“农家书屋”和10万个“职工书屋”的建设正在有序铺开,各类读书会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各地。各种社区书屋让全民阅读的民间力量显现,书香校园建设具有最大的辐射力和潜力,而且直接推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改革。
40年,优秀作品频出
改革开放40年期间,我国出版界卓越奉献,创作出一批又一批选题独特、质量厚重、印数巨大的图书,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
具有广泛影响的学术文化类丛书有《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中国近代文化史丛书》(中华书局)、《三个面向丛书》(人民出版社)、《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三联书店)、《外国文艺理论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走向世界丛书》(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化哲学丛书》(山东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丛书》(上海书店)、《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上海译文出版社)、《世界文化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西方学术译丛》和《新学科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比较文化丛书》(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外比较文化教学丛书》(中国文化书院)、《现代文化丛书》(光明日报出版社)、《传统与变革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美学译文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等。
在文学出版方面,一批当代文学作品引人关注。最初是“诗歌热”,悼念周恩来总理的诗歌激动人心,颇有“泪飞顿作倾盆雨”之状。而50年代,一批曾经被定性为“右派”的文学作品以《重放的鲜花》结集出版,更是引起人们的沉思和感叹。从短篇小说《伤痕》到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再到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将军吟》《许茂和他女儿们》《芙蓉镇》《沉重的翅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活动变人形》《古船》《红高粱家族》《尘埃落定》等,往往是作品一出版,立刻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
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艺作品的“出版热”更是十分抢眼。《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古典文艺理论论丛》(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以及《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出版,常常是“一书难求”。“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漓江出版社)、《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丛书》(漓江出版社)、《现代外国文艺理论译丛》(三联书店)、《麦田里的守望者》(漓江出版社)等,几乎涵盖了国外批判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所有流派的文学创作和理论成果。文学的出版与阅读,不仅对此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更是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改革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40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在各行各业回顾40年的改革、发展的同时,应当有权威部门组织回顾国民阅读的历程,从而总结历史经验,深入理解国民阅读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价值。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中国出版集团主办、江西出版集团协办,中国图书商报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江西教育出版社承办的“3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0本书”大型推介活动,发动许多编辑、专家、出版人、书评人、普通读者、大学老师和学生,投入到了这场盛大的回顾行动中。这场活动不单是国民阅读的个人“回顾”过程,也是集体“追忆”与“回顾”的过程,更是追忆、寻找民族心灵史的发展历程。
“站在今天望昨天”,如何总结改革开放40年国民阅读生活,是我们面对的严肃的课题。中国作家协会的《小说选刊》、中国小说学会、《人民日报(海外版)》从文学的角度勇敢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们组织专家学者评选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选出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各15部,短篇小说10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长篇小说:陈忠实《白鹿原》、张炜《古船》、阿来《尘埃落定》、贾平凹《浮躁》、王安忆《长恨歌》、莫言《生死疲劳》、路遥《平凡的世界》、王蒙《活动变人形》、古华《芙蓉镇》、格非《春尽江南》、铁凝《笨花》、金宇澄《繁花》、李佩甫《羊的门》、张洁《沉重的翅膀》、史铁生《务虚笔记》。这一书目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满意的,但是单论评选一事就值得赞佩。正如出席作品发布会的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中国的新时期文学事业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同步发展。时代造就文学,文学映照时代。”
归根结底,纪念改革开放40年正在以“热潮”形式呈现在国民眼前,我们的社会需要一份回顾40年的重点书目,许多城市需要一份回顾具有城市特色的40年阅读书目,众多读书会应当荟萃会员们难忘的阅读书目,许多家庭也正在回忆家人既往岁月里的阅读书目。我们期待每个读书人都来回忆自己读过的好书,从而让我们感恩时代,感恩阅读,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继续阅读,就像周恩来总理所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
公众号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